下图1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中的某些生命活动过程,①-⑦代表各种物质,A、B代表两种细胞器。图2表示该植物叶片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B是叶绿体。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碳元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运行:在供给植物14CO2后的60 s内,相隔不同时间取样,杀死细胞并以层析法分析细胞代谢产物。通过研究发现7 s后的代谢产物中有多达12种产物含有放射性,而5 s内的代谢产物大多集中在一种物质上,该物质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
(2)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时,则图中①→②→①的循环 (能/不能)进行,原因是 。
(3)当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的D点时, 图1中⑥的去向有 。
(4)图2中0-D间此幼苗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为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为 。(用S1、S2、S3表示)
(5)、若图2为植物25℃时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请在图中画出30℃时(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相应的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要求在曲线上标明与图中A、B、C三点对应的a、b、c三个点的位置)。
(6)光反应产生的并能够为暗反应所利用的能源物质是_________。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的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三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DDT浓度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在环境条件(DDT)“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中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中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为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中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中的另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实验二的分析,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果蝇群体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之________。(前、中、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某种群的3种基因型AA、Aa、aa初始个体数分别为400、500、100,现假定群体始终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请问F3群体中的3种基因型及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多少?
小麦小穗(D)对大穗(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3株小麦A、B、C分别为:A:小穗抗锈病(DdTt);B:大穗抗锈病(ddTT);C:大穗抗锈病(ddTt)。
(1)在不借助其他品种小麦的情况下,鉴定B、C两样小麦是否为纯种的最简便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从小穗抗锈病小麦(A株)迅速获得稳定遗传的大穗抗锈病小麦,则育种方法最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改变小麦原有基因的遗传信息,则应该选择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
(4)A株小穗抗锈病小麦自交后代中获得30株大穗抗病个体,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个体作亲本自交。在其中F1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F2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大穗抗病的比为________。
(5)将选出的大穗抗病小麦种子晒干后放在容器内,采用什么措施可延长储存期?(不少于两种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良种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培养良种有多种途径。其一是具有不同优点的亲本杂交,从其后代中选择理想的变异类型,变异来源于________,选育过程中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通过射线处理,改变已有品种的个别重要性状,变异来源于________,实质上是细胞中DNA分子上的碱基发生改变。其三是改变染色体数目,例如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经过培育和选择能得到________植株。
下图所示为用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养出④⑤⑥⑦四个品种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①和②通过Ⅰ和Ⅱ过程培育出⑤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通过Ⅲ和Ⅴ培育出⑤的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由③培育出的⑥是________倍体。
(2)经过Ⅵ对品种进行改造,所培育的⑦称为转基因植物,这一过程不涉及________。
A.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 | B.细胞融合 |
C.提取目的基因 | D.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
(3)如果在⑥的柱头上授以⑤的花粉,将会获得________(填“有”或“无”)子果实,果皮的基因型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