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要有五识
①人要有“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知识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现实中的经验与教训。
②积累了一定书本与现实中得来的知识,你就应该拥有一定的“常识”了。一个普通人并不需要搞清登月火箭的燃料构成与DNA的结构图这样的知识,但他得知道基本的善恶与美丑这些常识。
③一个人只有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也不拒绝“常识”时,才能更上一层楼,成为一名有“见识”的人。这见识就是你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你的思想与世界观了。我常常遇到一些人,由于知识有限,连基本常识也分不清,一见面就想发表一通“高见”,显得他很有“见识”,弄得你不听也不是,听也不是。当然,更让人难受的是一些很有知识的学者,却一点“见识”也没有。
④有了上面三种“识”,你就是一个有学问、有点看法的人了。不过,大多数有学问的人,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无法上升到更高一级的那个“识”——胆识。
⑤“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一个人哪怕学富五车,亦有“见识”,可因为种种原因,却闷声发大财,到了该出手的时候,还是不敢出手,缺乏的就是“胆识”。
⑥我要强调一点,“胆识”可不仅仅是指大胆,更不是“有勇无谋”。一个无知的人,一个连常识都没完全搞清楚的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他即便再“勇敢”,也不能称他有“胆识”。
⑦最后还要加一个好像同前面几个“识”关联不大的“赏识”。大家在人生路上踽踽独行,都有偶遇他人赏识的时候,请问,你是什么感觉?我相信,有时他人的一两句赏识,往往成为你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造就了你的一生。我这里强调的“赏识”,就是你是否懂得赏识他人。
⑧那些拥有了“知识”“常识”“见识”,尤其是“胆识”的人,不少都有高傲甚至目空一切的毛病,他们失去了“赏识”他人的能力。而不会、不能、不愿赏识他人的人,往往也就开始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这样的人能走多远呢?
作者认为“人,要有五识”,具体指哪“五识”?   
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读了这篇文章,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赏识”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四月醉芳菲
①正应了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古诗,仿佛在一日之间,那被凛冽的寒风吹得只剩下枯枝和荒芜的小城大地,眨眼之间便在四月的一天桃红柳绿、春色阑珊了。
②四月天,人间芳菲开遍。所有的日子,都被一种肆无忌惮的明媚所笼罩,仿佛一切都被琥珀了一般,闪着别样的光鲜,润出别样的色泽。路边的迎春花是一树树开的,黄灿灿的花儿一下压住了树枝的全部,稀疏的地方,也是满枝条的绿芽。轻风吹来,黄绿相间着一种陶醉,映亮了心灵。园里的垂柳挥舞着柔软的纤手,似乎在微微地向林荫道上的人们问好致意,草坪也在一夜之间布满了嫩绿色,用恬淡清新诉说着季节的生动。我站在柏油路上,仰头感受暖暖的春日,一瞬间,如同被什么所击中,或被攫住了似的,只感到流光中的迷离与幻动,令人无可抗拒地几乎融入了和煦的暖风、游离的暗香以及不息的声色中。
③四月的芳菲使人醉呵!
④一时间,缤纷的思绪像杏花雨般落下……
⑤想去踏青。踩着油菜金黄绿草青青的田垄,寻找一些儿时的记忆,让自己从纷杂和困惑里释然,深深地呼吸,大声的呼喊,自在地和自然做个亲密的接触,做最放纵的自我。然后采一束野花带回家,放在窗台那个已经空了很久的花瓶里,把春天收藏在心里,把芬芳留在属于自己空间里的四月。
⑥想去远行。想去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江南,感受烟雨霏霏,着一身丝绸的长裙寻一些天上人间的浪漫,和着踏歌的节奏赏大街小巷细致的风情,于亭台楼阁里觅一些让心悸动的情感。使喧嚣中有些浮躁的心静下来,思索,再思索,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⑦想去耕种。踏着四月泥土的松软,架一柄木犁,以蹒跚的姿势,把种子播在春梦的端头。禾一把锄头,擦掉额头的汗水,在古诗平平仄仄中,深谙着粒粒皆辛苦的哲理。握一把牛鞭,赶一架老车,轧着车轱辘菜的新绿,吱吱扭扭地奏出岁月的向往。或者穿透四月薄薄的雨雾,听蛙鸣声声,如一首温馨的歌谣,唱响内心深处清脆的乡音。
……
⑧四月,融融的春光,无处躲藏的明媚饮醉了山水,也酣畅了爱情。人间四月天,在林微因笔下是一曲爱的礼赞,“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几近阳光的心情去听这首美妙的抒情诗吧,你会感觉那一树花开就是一片林的爱,那一声燕呢就是一首爱的乐章。你会不经意间想起某个人,曾经擦肩而过,却成为永远的风景,永远的记忆。
⑨四月,多少缱绻的情怀,摩挲着春光流溢的感触。将思绪放飞,随影而行,随风遁远。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
(本文有改动)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那些感情。
答:
第2段中加点的“黄绿相间”和“被攫住”分别指什么?
黄绿相间:
被攫住:
品味文中两处划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草坪也在一夜之间布满了嫩绿色,用恬淡清新诉说着季节的生动。
答:


(2)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四月,一半是醉人的芳菲,一半是疯长的憧憬。
答:


第④段中说“缤纷的思绪像杏花雨般落下”,作者有哪些思绪呢?请根据⑤—⑧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思念过去,让自己从纷杂和困惑里释然;
向往远方,
播种梦想,畅想奋斗的乐章;
,真爱的呢喃。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了四月明媚的春光,表达了自己的真切的感受。
B.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生动地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C.全文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文章语言清新明快,在细腻的描述中渗透着热烈的情感.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节选)
梁思成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③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④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⑤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⑥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作者着重向读者介绍的是()

A.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B.首都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艺术效果最为突出。
C.历史中最杰出的建筑是北京的明清故宫。
D.优秀建筑往往以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读完本文后,说一说建筑中的“千篇一律”指的是什么。
答:

仔细阅读文章③④⑤段,梳理说明层次,依次填写下表。

段落
所举例子
艺术效果
第③段
人民大会堂 A

简单重复使这座建筑具有统一性和雄伟气概
第④⑤段
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及廊、庑、楼、门等。
B
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一说卢沟桥的美体现在哪里。
【链接材料】
北京的卢沟桥全长200多米,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间相隔大约一米。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放眼望去,两排柱子雄伟壮观。这281个望柱,每根柱上都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1984年经过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多达489头。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⑴去朋友家,她家的小保姆正坐在沙发上哭。朋友小声说:“下午接小孩放学,上大巴时手机丢了。”
⑵看着小姑娘哭红的眼睛,我半天才劝慰一句:丢了也没有法子的,下次小心点就好,别哭坏了。小姑娘抬头呜咽:“我一直都不喜欢那个手机的,今天丢了,我才发现我好喜欢它的,简直比丢失一个朋友还让我难过…….”
⑶我想告诉她,永远不要拿物质的东西和真正的朋友相提并论;还想告诉她,许多东西都是失去了,才感到它的珍贵……但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我们都是在不断的丢失后,才慢慢的长大的。
⑷六岁那年,我有了第一辆自行车,喜欢得不得了.可没多久,一次和小伙伴去照相馆冲洗玩耍时照的照片,出来竟发现车不见了,当时眼睛就红了,搭小伙伴的车回到家,看见妈妈就大哭。妈妈吓坏了,问清情由后却笑着说:“车丢了没关系,人没事就好。”
⑸在广州好不容易找到那份高薪的工作时,很珍惜,生怕有差错,早出晚归格外卖力。眼看有升职的希望时,却因为实在无法忍受老板对下面员工的苛刻,和他大吵一架后摔门而去。一个人在人来车往的北京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天快黑时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跟一个朋友说:“我把工作丢了。”朋友放下电话赶了过来,他对我说:“工作丢了可以再找,人有善良之心最重要。”
⑹去年7月,办好去欧洲的旅行签证,临走时却把脚扭伤了。骨裂,打着石膏坐在家里,心情无比郁闷。去拆石膏那天,医生看着我的脸,说我的眉头皱得可以拧出水来。我被他这个夸张的说法逗乐了,他告诉我,错过一次旅游机会不要紧,但若是让伤痛和遗憾过于影响自己的心情,岂不成了双重的伤痛和遗憾?
医生不是哲学家,但他真的不仅仅让我裂开的骨头复原如初。
⑻这一生,我们会丢失很多东西:经验不足,丢失了第一桶金;要求完美,丢了一场无法回头的爱情;为了看得到业绩,甚至丢失了一个本来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
⑻每一次丢失,心里都会有隐隐的痛,但每个人都是在丢失后才一天天长大。
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阅读第(3)节,说一说,面对哭泣的小姑娘,我为什么“最终什么也没说”?


说说下面语句的含义。
医生不是哲学家,但他真的不仅仅让我裂开的骨头复原如初。

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叙写朋友家小保姆丢手机的事情,是为了引出后文作者的感悟:永远不要拿物质的东西和真正的朋友相提并论。
B.第(5)节中“人有善良之心最重要”与我“无法忍受老板对下面员工的苛刻,和他大吵一架后摔门而去”相呼应。
C.第(6)节中医生说我“眉头皱得可以拧出水来”,是医生以幽默的方式形容“我”当时因内心郁闷而眉头深锁的样子,为“我”后来情绪的转变作铺垫。
D.文章通过多个事例诠释人生感悟,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每一次丢失,心里都会有隐隐的痛,但每个人都是在丢失后才一天天长大” ,你也一定有这样的体会,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阅读提升
(一)
对“马虎”不能马虎
吉斯·佩里先生是小浪底建管局聘请的加拿大专家,1997年小浪底截流时,我采访过他。
我问:“你对中国工人怎么评价?”
他沉吟半响,操着生硬的汉语说:“马马虎虎。”
我惊问其详,他给我讲了这样两个故事:一次,他到工地巡视,见几名中国工人拧螺钉时不认真,便提出劝告。可这些工人呢,仍是噌噌几下就完事。无奈,年逾六旬的他,自己上街买了一套工具,爬上30多米高的脚手架,把数百个螺钉重新紧了一遍。另一次,中国某施工队清理施工现场时,水洼里散落的几块石头无人拾,他告诉队长:这会影响车辆通行。可队长不以为然。没办法,又是他自己跳进水洼,把石头一块块捡了出来……
吉斯·佩里先生给我们这样的忠告:单个工程或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马马虎虎成为一种习惯。你们要参与世界竞争,首先必须治愈“马虎病”。
吉斯·佩里先生的话,可谓苦口良药。稍一留心会发现,“马虎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在小浪底,许多外商学到的第一句中国话就是“马马虎虎”。
----一名中国工人在施工中掉了4颗钉子,不久,中方收到了这样一封信函:浪费材料,索赔28万元。某施工现场有积水和淤泥,外商索赔200万元。
……
在小浪底,我曾参观过中外施工人员的居住区,同样是临时营地,老外的,从绿篱、草坪到小径、垃圾桶,一个个整齐划一。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个卫生间地面的瓷砖,什么地方用直角,什么地方用圆角,几乎是从一个模子出来的,而中方的呢,院子里,建筑材料、垃圾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屋里的景况就更别提了……
一个产品也好,一支队伍也罢,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靠什么?靠的就是质量!而质量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一个螺丝、一个焊点这样的细枝末节中。不论你有多高的技能,不论你的产品有多高的科技含量,如果不是一丝不苟去做,不是一点一滴去努力,干什么都会走样。
那么,如何治愈“马虎病”呢?前些时,到湖南五凌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访,该公司开出了这样一张妙方:
欲治愈“马虎病”,首先,处理马虎事件时,来不得丝毫马虎。为方便职工,公司食堂备有餐巾纸。可不少职工揩完嘴后,老是将纸巾扔得满地都是。为此,公司做出决定:谁再随手乱扔纸巾,罚谁清扫一个星期食堂。一位新参加工作的女大学生,被逮个正着。有人前来说情:“女孩子家嘛,就算了。”总经理李瑞师不为所动。嗨,这一招,还真灵!自此,随地丢纸现象绝迹。
作为领导,你想治愈单位的“马虎病”吗?那就试一试五凌公司的方子吧。
1、题目中的两个“马虎”各指什么?
答:
2、为什么外商学的第一句话是“马马虎虎”?
答:
3、为什么说“可怕的是马马虎虎成为一种习惯”?
答:
4、“而质量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一个螺丝、一个焊点这样的细枝末节中。”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针对此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5、作者对湖南五凌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答:
6、读罢此文,你有何想法?写出来。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