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1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
2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3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4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5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6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7“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8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9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2014年第6期《当代青年》)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所写的事情。
文中这位老人的可敬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从写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
②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两篇现代文,完成第小题
一车煤的重量
这次小测试,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图文选择题。方框内画着一个车夫拉着一板车蜂窝煤沿街叫卖。问题是:一车煤大约有多重?选择答案有三个:A、100千克,B、10千克,C、1千克。
大部分同学都选填了正确答案A,唯有一个叫李梅子的小女生选择了C。我看着他的试卷只觉得好笑,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得连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了,一车煤怎么说也不止1千克呀。我用力在试卷上画了个“х”。
试卷发下去之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好好检查一下,相互间对对正确答案,重点看看自己做错的题目,想一想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讲解试卷时,我把那道选择题写在黑板上,叫李梅子上来重新解答。这个害羞的小姑娘红着脸跑上来,拿起粉笔毫不犹豫地在括号内填了个C。
我不禁有些生气,问:“李梅子,你昨天没与同学对过答案吗?”
李梅子紧张地低着头,低声回答说:“我……对过了。”
“别人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是A。”
“你知道正确答案,为什么还要选A?”“我……”“你说,一车煤的重量能是1千克吗?”我加重语气问。“老师。”李梅子忽然抬起头来,倔强地望着我,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里竟有泪光闪动,“一车煤就是1千克嘛。”
“不对。”我拿着粉笔要改她写在黑板上的答案,“正确答案应该是A。”“不,就是C。”小家伙站到前挡住我,一张小脸蛋涨得通红,忽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撇着小嘴说,“就是1千克,就是1 千克嘛。”
这大出我的意料。我瞧着这个平时胆小害羞得连大声说话也不敢,这时却敢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的小姑娘心里又好气又好笑,说“好了,别哭了,这道题老师现在不讲了,下午叫你家长来学校一趟吧。”
她见我放下粉笔不再改写她的答案,这才擦着眼泪回到座位上。
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我正在办公室备课,忽听门口传来一阵咳嗽声,抬头一看,只见门口站着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男人,模样有些猥琐,正在大门边磨磨蹭蹭,不知该不该进来。
我有些奇怪,起身问:“您有事吗?”
他一脸赔着笑地说:“我找叶老师。”我说:“我就是,您是……?”
他说:“我姓李,是李梅子的爸爸。”
我想起上午的事,急忙把他让进屋。这时我才发现,他左腿有点残疾,走路一跛一跛的,脚上穿着一双旧胶鞋,鞋上沾满了黑糊糊的煤灰。我心里一动,给他倒了杯热茶,然后问他:“您现在在哪里工作呢?”
他嗫嚅着说:“我下岗都好几年了,千年在建筑工地打工时摔断了腿,梅子她妈又跟我离了婚,现在靠给煤厂拉煤出来卖过日子。”
我一怔,忽然明白过来,李梅子为什么要让一车煤等于1千克,那里面包含着一位不谙世事的女儿对辛劳的父亲最深最纯真的爱呀!
想起李梅子今天在课堂上对我的“顶撞”,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对于这个胆小害羞的小女生来说,这得鼓起多大勇气才能做到呀。
“您有一个好女儿。”我由衷地对他说,“李梅子同学在学校很听话,学习成绩十分优秀……”
“真的?那太感谢老师了。”李梅子的爸爸站起身高兴地搓着手,不知说什么才好,最后竟朝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文章第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文中李梅子哭着说的一句话“一车煤就是1千克嘛”该如何理解?
文中讲解试卷的场面很精彩,李梅子的外貌描写也很突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我”对李梅子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文章以李梅子的爸爸向“我”鞠了一躬结尾有什么作用?
“一车煤”在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记叙文《你在伞里吗》,完成小题。(13分)
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读品》2008.1)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2分)
“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女儿。(2分)
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分)
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你是怎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3分)
阅读与欣赏
(一)
①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秋天的大门。
②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③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④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⑤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⑥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⑦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⑧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我祝福秋天……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完成对本文内容的概括。
本文通过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为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文中说“它兼容四季”,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
作者选取了很多景、物表现秋的特色,你认为作者笔下最具秋的特色的景、物有哪些?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语言、修辞、构思等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任选其中的一点赏析。要求:能列举《春》这篇课文的有关内容。
济南的夏天
郭奕明
①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济南夏天的天气,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②暑假里的一天,天气热得厉害。太阳毒辣辣地烘烤着大地,整天没有一丝风,护城河旁的柳树垂头丧气,没有一点儿生气;知了拼命地叫着“热……热……”;地面上连只蚂蚁也难寻——它们也受不了这热魔。
③就这样煎熬了一整天,到了傍晚,天还是这么热。
④突然,柳条稍微动了一下。谢天谢地,终于起风了。一会儿工夫,风大起来了,吹得尘土和纸屑乱飞。我高兴地跑出去,享受这珍贵的凉风。看天上,好像是天公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浓浓的乌云迅疾地盖住了半边天。
⑤风一阵紧似一阵,可是那整整一天积攒下来的热浪却总也赶不走。“啪嗒”,一个凉凉的东西打在我身上,雨!而且这么大的雨,刚开始下,雨点就有五分硬币那么大!雨点不断地往我头上落,头上顿时感到凉凉的,真痛快!那讨厌的热浪仍然缠着我的腿和脚,马路仍然烫人。
⑥雨,越下越大了,最后一丝热气终于被‘‘驱逐出境’’了。密集的雨点砸到人身上,还真有些疼呢!我真像一只落汤鸡,赶紧往家跑。这时,雨更大了,窗外只见白晃晃的雨水,没头没脑地往下浇。那一排柳树闪着翠绿的颜色,使劲地左摇右摆,像是在狂欢;天上电闪雷鸣,像是在快乐地欢呼!
⑦过了半个多小时,雨下小了——更小了。最后只是轻轻地蹦雨星。天晴了,云散了。天空碧蓝碧蓝的,那快要落山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柳树经过风和雨的洗礼,显得更加青翠欲滴。
⑧济南的夏天就是这样——多变。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第②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夏天的闷热的?
划分层次,使用符号标明正确的是( )
A.①一②/③一⑥/⑦一⑧ |
B.①一③/④一⑥/⑦一⑧ |
C.①/②一⑥/⑦一⑧ |
D.①/②一⑦/⑧ |
我们在本学期的课文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知道可用这个词不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那么根据本文的内容我们可这个词概括济南夏天的突出特点。
阅读理解
(一)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去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节选自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请用“‖”将上段文字分为两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三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从本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试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父亲带着孩子们“玩”,你觉得这像一个父亲吗?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