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
D.参加日内瓦会议 |
下图是2009年11月9日,为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德国人民推倒了竖立在柏林墙遗址处由一面面巨型多米诺骨牌仿制的”柏林墙”的情景。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庆祝的原因是柏林墙的倒塌 ()
A.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
B.结束了美苏军事占领,被占领土收复 |
C.结束了国家分裂,实现了民族统一 |
D.结束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
《新全球史》中写道:“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巨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全球重组”的实质是
A.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 |
B.世界政治力量和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
C.世界新的冷战局面的出现 |
D.美国等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结束 |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A.“一边倒”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另起炉灶”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新中国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这一主张()
一纲 |
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
四目 |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有军政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遣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 |
A.明确了“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通过停止炮击金门得到了实现
D.直接促使“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