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向政府提出建议,议好后便呈交皇帝检察。当皇帝认可时,便在其中写“可”,不同意则交回中书省。故此皇帝无提议权,只有赞同权。而皇帝签“可”后,交门下省审查,若门下省同意,才交尚书省执行。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法。换句话说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表明( )
| A.皇帝在工作流程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
| B.三省的长官是国家的最高决策者 |
| C.三省六部的目的是限制皇权,防止政令失误 |
| D.三省的权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皇帝”指的是
| A.周武王 | B.秦始皇 | C.汉武帝 | D.康熙帝 |
据《史记》载,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A.父子 | B.兄弟 | C.平等 | D.大宗与小宗 |
央视二套《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察举制 |
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 A.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 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 |
| C.文明冲突替代了大国的争霸 | D.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迁就妥协,使大盗窃国,军阀攘权……革命无统治之威,人民乏制裁之力,再看那旧染污俗,丝毫未能触及。”为此,20世纪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
| A.进行二次革命 | B.改造文化心理 | C.实行“实业救国” | D.实施预备立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