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
| A.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 B.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
| C.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 | D.原料匿乏,市场供应不足 |
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时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随后又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
①明末清初开始出现西学东渐 ②西方文化在明末清初有重要影响
③西方知识界渴望了解中国文化 ④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兴起于重工业 |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
|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D.电力的广泛使用 |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以下对该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 |
| B.外国廉价商品输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 C.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主要动力 |
| D.中国人以农耕文明的眼光看待工业文明 |
19世纪60年代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 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 |
| 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