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比例增加说明( )
A.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 | B.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 |
C.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 D.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 |
从1959年春天开始,毛泽东在不同场合经常讲起古代笔记小说中的一些不怕鬼的故事。5月6日,他在接见外宾时,突然把话题引向不怕鬼的话题:“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鬼是怕它好呢?还是不怕它好呢?”这里的“鬼”指
A.国内的左倾错误 |
B.国际上的反华势力 |
C.国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 |
D.国内的国民党残余势力 |
中国传统史学把自己的使命,概括为纵向的“通古今之变”,至于与四边蛮夷的横向比较,只是“礼乐之邦”的陪衬而已。近代以来的“史学革命”,就是一场视角的变革,它把中外同时纳入视野,激发了近代史家的无数灵感。这反映了
A.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影响史学研究 |
B.传统史学领域的式微 |
C.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影响史学研究 |
D.传统史学的近代化趋向 |
在近代中国,机械工业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自诞生之日起即包含国家推动的色彩。中国最早的机械工厂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官僚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等国营军工企业。这些企业
A.有效地起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作用 |
B.极大地推动了近代工业转型 |
C.有利于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
D.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粱启超的《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以现代政体理论为“平台”,采用了“专制”、“贵族制”、“封建制”等概念,基于中国史的内在发展逻辑,为历代政治史勾画出一个基本轮廓,并阐述了中央集权、外戚势力、异族政权和部落贵族、宰相权臣等重大问题。其基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的历史分期,体现了
A.文明史观 | B.制度史观 |
C.革命史观 | D.整体史观 |
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公元4至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
A.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 |
B.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 |
C.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 |
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