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拔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该谕旨的目的是( )
| A.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 |
| 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 |
| 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
| 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
|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这表明
| A.秦朝以后设相制度都是错误的 | B.明太祖不希望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
| C.要提防丞相专权的现象 | D.明太祖意欲废除丞相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
|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 B.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
| C.宋太祖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
明朝仁宣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专由内阁负责,内阁权力迅速膨胀,其地位已经超过六部。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 | B.内阁权力已经完全合法化 |
| C.内阁成为决策中心 | D.内阁权力比以往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