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下面句子中,对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 |
B.学万人敌(抵挡)项氏世世为楚将(做) |
C.去学剑(前往)又不肯竟学(竟然) |
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 |
下面句子中,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梁怒之处处志之 |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C.彼可取而代也面山而居 | D.梁掩其口其中往来种作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理解与探究。
(1)文中“___________ __”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
(2)本文表现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3)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
(4)下列各项中,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 | 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 |
C.叙述项羽与叔父的相识相知。 | 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楼护字君卿,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之,共谓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学乎?”由是辞其父,学经传,为京兆吏数年,甚得名誉。
是时,王氏方盛,宾客满门。五侯兄弟争名,其客各有所厚,不得左右,唯护尽入其门,咸得其欢心。结士大夫,无所不倾,其交长者,尤见亲而敬,众以是服。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言其见信用也。
久之,平阿侯举护方正,为谏大夫,使郡国。护假贷,多持币帛,过齐,上书求上先人冢,因会宗族故人,各以亲疏与束帛,一日散百金之费。使还,奏事称意,擢为天水太守。数岁免,家长安中。时成都侯商为大司马卫将军,罢朝,欲候护,其主簿谏;“将军至尊,不宜入闾巷。”商不听,遂往至护家。家狭小,官属立车下,久住移时,天欲雨,主簿谓西曹诸掾曰:“不肯强谏,反雨立闾巷!”商还,或白主簿语,商恨,以他职事去主簿,终身废锢。
后护复以荐为广汉太守。元始中,王莽为安汉公,专政,莽长子宇与妻兄吕宽谋以血涂莽第门,欲惧莽令归政。发觉,莽大怒,杀宇,而吕宽亡。宽父素与护相知,宽至广汉过护,不以事实语也。到数日,名捕宽诏书至,护执宽。莽大喜,征护入为前辉光,封息乡侯,列于九卿。
莽居摄,槐里大贼赵朋、霍鸿等群起,延入前辉光界,护坐免为庶人。其居位,爵禄赂遗所得亦缘手尽。既退居里巷,年老失势。而成都侯商子邑为大司空,贵重,商故人皆敬事邑,唯护自安如旧节,邑亦父事之,不敢有阙。时请召宾客,邑居樽下,称“贱子上寿”。坐者百数,皆离席伏,护独东乡正坐,字谓邑曰:“公子贵如何!”
初,护有故人吕公,无子,归护。护身与吕公、妻与吕妪同食。及护家居,妻子颇厌吕公。护闻之,流涕贵其妻子曰:“吕公以故旧穷老托身于我,义所当奉。”遂养吕公终身。
(选自《汉书•游侠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客各有所厚,不得左右厚:看重。 |
B.听之者皆竦竦:肃敬。 |
C.罢朝,欲候护候:看望。 |
D.护坐免为庶人坐:由于。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事实语也秦亦不以城予赵 |
B.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C.因会宗族故人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
D.会宗族故人,各以亲疏与束帛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护家世代为医,他随父在长安行医出入大户人家,并饱读医书,深得长者看重,后经他们劝说,他弃医从宦学。 |
B.楼护身材短小,精于论辩。在当时皇戚王氏五侯兄弟争名,宾客不能每边同时得宠的情况下,楼护却能在五兄弟门上出入,且深得他们的欢心。 |
C.楼护不徇私情,抓住了前来拜访他的老朋友的儿子吕宽而博得了王莽的喜欢,终得以加官晋爵。 |
D.楼护得到了大司马卫将军成都侯商的敬重,后商子邑位尊任重,邑宴请宾客,给父亲敬酒说“贱子上寿”,在座的人都离席俯首,独楼护东向正坐。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交长者,尤见亲而敬,众以是服。
(2)莽长子宇与妻兄吕宽谋以血涂莽第门,欲惧莽令归政。
(3)邑亦父事之,不敢有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
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帝与太子俱爱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时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原吉与义齐名,中外称曰“蹇、夏”。
义视原吉尤重厚,然过于周慎。士奇尝于帝前谓义曰:“何过虑?”义曰:“恐卤莽为后忧耳。”帝两是之。杨荣尝毁义。帝不直荣。义顿首言:“荣无他。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帝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位,委寄益重。时方修献陵,帝欲遵遗诏从俭约,以问义、原吉。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迨世宗营永陵,始益崇侈云。
英宗即位,斋宿得疾。遣医往视,问所欲言。对曰:“陛下初嗣大宝,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赠太师,谥忠定。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士奇常言:“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兼有之。”
(《明史•列传三十七》,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嘉其诚笃嘉:表彰。 |
B.能委曲导意委曲:受到委屈。 |
C.迨世宗营永陵迨:等到。 |
D.杨荣尝毁义毁:毁谤。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蹇义“小心敬慎”和“善处僚友”的一组是
①瑢顿首不敢对
②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
①义视原吉尤重厚,然过于周慎
②能委曲导意
①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
②义兼有之
①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
②宣宗即位,委寄益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义由于上奏论事都能合乎皇帝的意旨,加上他的诚实厚道,使得几代皇帝对他都很倚重。 |
B.蹇义熟悉典制掌故,通晓治国的体要,军国大事都倚仗他办理,甚至皇帝巡视北京,都要蹇义“辅皇太子监国”。 |
C.在修筑先皇寝陵时,宜宗皇帝询问蹇义、夏原吉,蹇义赞同皇帝遵从先皇勤俭节约的想法,以后沿袭下来以献陵作为形制,皇帝陵墓都以节俭为要。 |
D.杨士奇拿张咏、傅尧俞、范景仁来比较蹇义,说他同时具备不以身外玩物矫饰自己、待人诚信、没有心机的优秀品质。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4分)
(2)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3分)
(3)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①、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②、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本文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曲长:部曲首领。②賨叟:音cóngsōu。賨,指巴人;叟,对甘、川、黔、贵少数民族的通称。时蜀、魏均有“叟兵”,素以作战英勇著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寝:卧室。 |
B.几败北山,殆死潼关殆:危险。 |
C.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绝:超过。 |
D.然后伪定一时尔伪:虚假,表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
B.而议者谓为非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C.此臣之未解一也石之铿然有声者 |
D.谨陈其事如左则或咎其欲出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立足现实,联系历史背景,在变化和前瞻的基础上,对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讨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B.面对严峻形势,朝廷的决策层感到疑虑满腹、困难重重,试图引进圣人相助,以致坐失先机,让孙策强大起来吞并了江东。 |
C.因出师北伐曹魏遭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本文便针对内部反对北伐的意见,着重用了六个“未解”驳倒众议,独抒己见。 |
D.本文是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诚恳深挚,情真辞切,尤其是文末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更显忠心决心,感人肺腑。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3)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①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南都初建②,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
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时,人见鼎甲③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规范先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节选自《清代三文选注》)
注释:
①缊袍:用旧絮、碎麻充填的袍子,质地粗劣。粝:粗米。
②南都:明南京金陵。崇祯十七年(1644)明思宗自缢于北京景山,马士英等人拥立思宗堂兄朱由菘,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改年号为弘光。
③鼎甲:科举制度,殿试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鼎有三足,一甲只限三人,故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不往卒:最终。 |
B.公未仕仕:做官。 |
C.耿耿不昧昧:蒙昧。 |
D.既乃受业于兄既:不久。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黄淳耀具有圣贤作风的一组是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
③偕弟渊耀……诸人固守
④退不能洁身自隐
⑤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年少时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吃穿都很差,却从不苟且取得一点钱财。后来中了进士,但没有等吏部派选职务就回家了。 |
B.南明政权建立后,黄淳耀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争着求官。因为他觉得有看重他的人位居高官,他去了之后必然会被不恰当地任用。 |
C.嘉定城被攻破后,黄淳耀和弟弟黄渊耀,以及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曾经固守嘉定的人相约一起到城西的竹胜庵自杀。 |
D.传文最后说黄淳耀兄弟两个自杀的时候,吐血喷在墙上,竟然深入砖头并长久不灭,这虽是传说,却增强了表现人物不屈的力度和余味。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令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
(3)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④,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野葛,可做毒药。④孔子畏于匡:畏,通“围”;公元前407年10月,孔子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在经过匡地时,匡人误认为孔子是阳虎,围困了孔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理:治理。 |
B.圣人生于疾学疾:敏捷。 |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信:(被人)相信。 |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要:通“邀”,求,取。 |
下面句子中,表明尊师的一项是
A.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
D.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主希望自己的臣子忠,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孝;每个人又希望自己能光荣显赫。但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在于这些人都不懂理义,而不懂理义是因为他们不学习。 |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
D.文中举了曾点与曾参父子两人的故事,是用来说明尊师和尊父一样重要。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3)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