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①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南都初建②,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
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时,人见鼎甲③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规范先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节选自《清代三文选注》)
注释:
①缊袍:用旧絮、碎麻充填的袍子,质地粗劣。粝:粗米。
②南都:明南京金陵。崇祯十七年(1644)明思宗自缢于北京景山,马士英等人拥立思宗堂兄朱由菘,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改年号为弘光。
③鼎甲:科举制度,殿试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鼎有三足,一甲只限三人,故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不往卒:最终。 |
B.公未仕仕:做官。 |
C.耿耿不昧昧:蒙昧。 |
D.既乃受业于兄既:不久。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黄淳耀具有圣贤作风的一组是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
③偕弟渊耀……诸人固守
④退不能洁身自隐
⑤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年少时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吃穿都很差,却从不苟且取得一点钱财。后来中了进士,但没有等吏部派选职务就回家了。 |
B.南明政权建立后,黄淳耀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争着求官。因为他觉得有看重他的人位居高官,他去了之后必然会被不恰当地任用。 |
C.嘉定城被攻破后,黄淳耀和弟弟黄渊耀,以及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曾经固守嘉定的人相约一起到城西的竹胜庵自杀。 |
D.传文最后说黄淳耀兄弟两个自杀的时候,吐血喷在墙上,竟然深入砖头并长久不灭,这虽是传说,却增强了表现人物不屈的力度和余味。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令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
(3)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1)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
(2)泰然谓美莫己若。
译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望——公历小月十五日或大月十六日 |
B.盖二客不能从也从——听从 |
C.履巉岩履——踏,攀 |
D.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B.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D.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④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椋,北单于谓汉欺之,谟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日:“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甘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考:刑讯 |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 |
C.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谢:拒绝 |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 |
B.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
C.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 |
D.楚王英谋为逆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
以下各项全都直接表现袁安正直、不畏权贵的一项是( )
①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②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③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④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⑤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①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患之人。、 |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
D.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镌,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进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体,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选自高中第三册读本《左忠毅公逸事》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从数骑出从:跟随,跟从 |
B.叩之寺僧叩:敲击 |
C.及左公下厂狱狱:案件 |
D.史公以风庐道奉檄守御檄:公文,上级的命令 |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B.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C.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D.则席地倚墙而坐徐而察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左光斗勤于国事,发现和选拔人才。“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就把左公那种思贤若渴、爱才如子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B.第二段“狱中斥史”,是表现左光斗崇高品质的重点段落。这段先写监狱防守之严,次写史可法探师心切,再写左光斗的怒斥,最后写史以后“常流涕述其事”,行文严密,语言精练。 |
C.左光斗声色俱厉训斥史可法,是冈为他用钱贿赂禁卒,这一方面反映出左光斗的崇高品质,另一方面也表现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爱护之情。 |
D.本文是写左光斗的逸事,但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也用了一定笔墨写史可法的逸事,从史可法的不忘师恩,到史可法的勤于职守,都是为了衬托和突出左光斗。两个形象相映成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 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②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①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善属文 属文:阅读分析文章
B.侍郎以峻德伟望 峻德:品德高尚
C.扬眉 掌,共读一卷文书 扬眉:眉飞色舞
D.更否,则请以赋见还 更否:还觉得不行的话
2.选出对加点字的说明正确的一项()(1)侍郎以峻德伟望 则请以赋见还(2)然敬依所教 多焚所为文章
A.两个“以”作用相同,两个“所”作用不同。
B.两个“以”作用相同,两个“所”作用也相同。
C.两个“以”作用不同,两个“所”作用相同。
D.两个“以”作用不同,两个“所”作用也不同。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2)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3)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