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况钟传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车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巡
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 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juān):免除 ②逋(bū):欠交,拖欠。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置二簿识民善恶 识:识别 | B.以行劝惩劝:奖励 |
C.至是钟数延见延:邀请 | D.未尝缘故谊有所干干:求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 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
B.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C.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D.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刚一上任,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狠狠惩治了苏州那些舞文弄墨以奸求利的豪强猾吏,接着痛斥属僚中的一些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不仅办事周密,而且下大力气惩恶扬善,兴利除害,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
C.因当初平思忠对况钟有恩,况钟上任后,知恩图报,不仅邀请他相见,待他礼节非常周到,还命令自己的两个儿子侍奉他。 |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示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直至死于任上。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苏州的知府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都没有一个比得上况钟的。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①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节选自《元史·彻里》)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给:供给,施与 |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
C.民不胜其苦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没收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 |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 |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其返汝耕桑 |
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项是:()
A.①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②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
B.①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②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
C.①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②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
D.①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②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
②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译文: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断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遂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自知》)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人。好学,颇通古今。契丹犯边,王师数不利,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太宗诏问之,上五策,曰:“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帅府许自辟士;而将帅得专制境外。”帝异之,改将作监丞,未几,为御史台推勘官。
时御试进士,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士皆习浮华,尚敏速。靖请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淳化四年,使高丽还,提点在京百司,迁太常博士。
太宗务兴农事,诏有司议均田法,靖议曰:“法未易遽行也,宜先命州县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责州县劝课①,给印纸书之。凡县管垦田,视殿最②行赏罚。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约井田之制,为定以法,颁行四方。”太宗谓吕端曰:“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靖此策合朕意。”乃召见,赐食遣之。
他日,帝又语端。曰:“靖说虽是,第③田未必垦,课未必入,请下三司杂议。”于是诏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靖议,以靖为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既而靖欲假缗钱二万试行之,陈恕等言:“钱一出,后不能偿,则民受害矣。”帝以群议终不同,始罢之。出靖知婺州,再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复列前所论劝农事,又言:“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以殿最州县官吏,岁可省江、淮漕百余万。”复诏靖条上之,靖请刺史行春,县令劝耕,孝悌力田者赐爵,置五保以检察奸盗,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又下三司议,未果,皆不行。
初,靖与丁谓善,谓贬,党人皆逐去。
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言靖老疾,不宜久为乡里官,于是以秘书监致仕,卒。
(取材于《宋史·陈靖传》,有删改)
注:①课:赋税。 ②殿最:泛指等级高下、优劣。③第:但,只是。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擢:选拔 |
B.法未易遽行也遽:仓促 |
C.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顾:只,不过 |
D.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籍:践踏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持重示弱,待利而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乃召见,赐食遣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帝以群议终不同以吾一日长乎尔 |
D.不宜久为乡里官若属皆且为所虏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 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 |
B.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 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 |
C.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 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 |
D.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 |
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军粮依靠于东南的供给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契丹进犯边境,陈靖向宋太宗上奏五条策略,太宗对他另眼相看,不久让他担任了御史台推勘官。 |
B.陈靖在殿试进士时请求把考生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此建议使知名之士能够荣登上科。 |
C.宋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陈靖关于推行均田法的奏策正好合乎太宗心意,于是得到了太宗的赏赐。 |
D.丁谓被贬后,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使陈靖最终在秘书监任上辞官去世。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小国寡民。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远 徙 虽 有 舟 舆 无 所 乘 之 虽 有 甲 兵 无 所 陈 之 使 民 复 结 绳 而 用 之 甘 其 食 美 其 服 安 其 居 乐 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非 相
《荀子》(节选)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①,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②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③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注】 ①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②焉:通“颜”,额。③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世俗称之 称:称呼。 |
B.无害为君子也害:妨碍。 |
C.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差:区别。 |
D.然则从者将孰可也可:认同,赞同。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A.相人之形状人非生而知之者 |
B.中人羞以为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D.天下之杰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从正面论述“非相”的一组是 ( )(3分)
①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②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③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 ④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 ⑤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 ⑥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④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 |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
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2分)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