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⑴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⑵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⑶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⑷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⑸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⑹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⑺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⑻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⑼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⑽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⑾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⑿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⒀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⒁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文章第3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请分别说说第9段中两个“一回事”的含义。
文章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
作者从“拾叶”中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和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5.4)
.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B.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态。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D.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稳定的持久的独立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
B.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整个社会必然发展和谐。
C.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D.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每个社会必然要经历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际。"小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B.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C.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即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D.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古老阳光的末日
汤姆·哈特漫著马鸿文译
①大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煤就是古时植物垫的最表层——储存了三亿年之久的阳光;经由燃煤,人类第一次能够使用那些在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
②煤的开采减少了他们对当时阳光的依赖,使他们能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因为他们已不再完全依赖树木作为热源。愈来愈多的农地可以生产更多的食物,因此世界人口就从公元1000年左右的5亿,增加到公元1800年时的10亿人口。
③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我们的祖先从此刻开始依赖地球的阳光储蓄户头。周为可使用数亿年前储藏的阳光,他们开始在食物、热源及其他物质上,消耗比每天照在地球上的阳光所能供给的更多的资源;人口增长也超过人类只使用当时的阳光来作为能量及食物来源时地球所能负荷的量。
④如果我们祖先过早地用尽了煤,大自然就会接手控制他们的人口数。相反地,我们的祖先又发现了另一种可攫取的“银行户头”,另一种古老阳光的积蓄:石油。石油是数亿年前沉入海底的植物体因陷于地底下受到压力而形成的。
⑤石油,另一种被捕捉的阳光,约在1850年,于罗马尼亚第一次被广泛使用;而真正的盛行,则始于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发现石油时。当时的世界人口仅10亿出头,所赖以维生的根本来源,包括进入农作物和动物牧料的新鲜(即当时的)阳光,以及供燃烧开采自欧、亚、北美洲地底的煤而挖出的古老阳光。
⑥石油显然不止是一种燃料,进入20世纪以来,阳光储存的消耗更大了。石油可用以生产人造纤维(尼龙、人造丝、聚酯)、建栖身之所的树脂,以及(几乎可做任何事,包括为这本书打字的键盘)塑料。因为可直接用石油制造衣服,放羊的牧地和棉花田的需求减少,于是更多的非食物农地便可转为生产食物。
⑦食物供给的大跃进,使得世界人口猛增。1987年时的50亿人口,已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总质量最大的生物物种;而于1990年左右,我们成为数量最多的哺乳类,甚至超过鼠类。就代表地球所有可用的食物与能量总和的“净初级生产量”而言,40%以上为人类所消费,此外,我们还使用了50%以上的淡水资源。换言之,地球上其他每一种植物、动物都得为被人类剥夺之后所剩无几的资源而你争我夺。
⑧我们已造成了一个资源过度开发而且拥挤的世界。之所以如此,乃是借由消费古老阳光,将之转换为现代食物,再以这些食物供养更多的人。
⑨如果没有古老阳光的使用,地球所能维持的人口数约在2.5亿至10亿之间,也就是在石油与煤发现之前地球曾供养的人数;也就是说,若失去了石油与煤,50亿人口将会饿死。
(摘自《古老阳光的末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1月)
.对文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
B.人类第一次能够使用阳光能源。
C.人们能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已不再完全依赖树木作为热源。
D.世界人口就从公元1000年左右的5亿,增加到公元1800年时的10亿。

.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古老阳光”下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老阳光”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那些在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
B.“古老阳光”是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煤矿并开始把它当作能源。
C.“古老阳光”是约在1850年,于罗马尼亚第一次被广泛使用的石油能源。
D.“古老阳光”是约900年前和约1850年,人们先后发现的煤和石油能源。

.下面对“世界人口猛增”的原因推断最正确的一项是

A.煤的开采——减少了对当时阳光的依赖——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B.使用那些在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在食物、热源及其他物质上消耗比每天照在地球上的阳光所能供给的更多的资源——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C.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发现石油并开始作为能源——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D.石油的发现和使用,用以生产人造纤维(尼龙、人造丝、聚酯)、建栖身之所的树脂,以及塑料——可直接用石油制造衣服,放羊的牧地和棉花田的需求减少——更多的非食物农地可转为生产食物——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寂夜的虫子叫
华姿
(1)睡不着,而且感觉肚子饿,就起来找东西吃,拿了一根香蕉走到窗口,没开灯,在窗前慢慢地吃完了,白天下过雨,所以夜风特别湿润,特别水灵。
(2)想起有个诗人说,像黑夜一样赤贫,像白昼一样富有,其实这话反说也是可以的,比如现在我就看见了这个夜晚的富有——我听到了的虫子叫。
(3)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4)在整个世界都睡熟了的时候,小小的虫子开始了感激和赞美,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发现,所以很快我就被感染了,发现失眠竟然也是可以这么好的。
(5)小小的虫子啊,你们这么快乐,好像这个大地都是你们的,好像这晚都是你们的,事实上,就因为你们这么快乐,这个大地就真的是你们的了,这个夜晚也真的是你们的了。
(6)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晨,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7)感激是一所绝佳的学校,它培育着我们内心的爱,赞美也是。
(8)当我真的学会了感激和赞美,像寂寞的虫子一样,也许,我就真正地学会了爱,学会了快乐。
(9)什么是赤贫啊,真正的赤贫就是没有感激和赞美——没有喜悦。
(10)什么是富有啊,真正的富有就是拥有感激和赞美——拥有喜悦。
(11)感激是一朵最美的花,赞美也是,甚至是一朵最伟大的花;没有感谢和赞美,我们的生命根本无法开放,也无法被点亮。
(12)因此,我们以为的“应该”我“理所应当”,其实是从不存在的。太阳“应该”为我升起吗?清风“应该”吹在我身上吗?蓝天和大地“应该”为我所用吗?不,不是这样的。人因为不承认那伟大的创造者的存在——不承认这一切都出自一种非凡的爱与仁慈,所以才骄横地认为一切理所应当。因为理所应当,所以不愿相信,也不肯感激。
(13)你以为,星星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夜晚的天空吗?河流会无缘无故地在大地上奔流吗?大地会无缘无故地滋生甘美之物吗?卑小的虫子会无缘无故地在雨后的寂夜一唱再唱吗?我告诉你,如果不是因为爱,星星就不会出现在夜晚的天空了,河流就不会在大地奔流了,大地就不会永无止境地滋生甘美之物了,而今夜的虫子,更不会在雨后的草丛里一唱再唱了。
(14)这就是存在的真相,倘若我们真的洞见了存在的真相——人与上天的关系,我们也就能清楚明了地看见人世的真相了——人与人的关系。
(15)当“应该”终于从我们的意识里訇然而逝的时候,感激就自然成了我们的生之必需。
(16)一阵清凉的夜风吹来,这时,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了一种祷告的渴望,也就是,一种喷涌的感激的渴望,强烈到我自己都深感整个世界都在熟睡,而心灵开始了它的舞蹈。
(选自《长江文艺》2005年第6期)
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叫者,虫叫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六段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第七到十三段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请分别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说“现在我就看见了这个夜晚的富有”,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夜晚很富有?

(2)文末说“心灵开始了它的舞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令人期待的纳米机器人
对外科医生的地位提出挑战的是一种全新意义的机器人,它就是纳米机器人。
组卡斯尔大学纳米技术中心主任肯·斯诺登教授介绍说:“纳米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技术,它在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的规律以及机械运动的特性。”
组卡斯尔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中心,科学家们殚精竭虑,希望发明纳米外科手术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操作精度极高,甚至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做手术。这种机器人的特性与众不同,它不用手术刀,不用开刀,不用像一般的机器人那样用一些植入物置换掉病人身体中的一些东西,他们试图开发的这种装置可以寻找、鉴别并消灭细胞和有机体的缺陷,这种装置完成的工作只能由非侵入性外科手术来完成。这些纳米机器人可能是人工结构和生物结构制成的。
人们希望,这种机器人可以从细菌中获取自然界自己的发动机,从而解决推动力的问题。比如E型大肠菌有一个鞭子型的尾巴,跟机械轴承非常相似,这个尾巴使E型大肠菌可以在人体中游动。斯诺登想,可以把细菌里的这种动力提取出来作为纳米机器人的推动力。纳米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也将来自生物系统。
纳米技术将带来一场革命,彻底改变目前外科手术的意义。将来,外科手术不会出现手术刀,那时的手术工具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只有原子或分子那么大,今后,膝关节置换手术也许会成为历史,纳米机器人将进入有病变的关节,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关节。
100年前,外科医生为了医治腿病,不得不截掉病人的整条腿。今天,有了超级机器人和自动机械装置的帮助,医生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洞完成创口非常小的手术。将来,外科手术的创口只有针尖那么大,手术时,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那时,手术的精确度和有效性是今天的医生做梦都想不到的。这就是最先进的外科手术理念。
根据文意,下列对试图开发的纳米外科手术机器人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机器人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做手术,操作精度高。
B.这种机器人不用开刀,就可以直接置入一些植入物。
C.这种机器人可以寻找、鉴别并消灭有缺陷的细胞和有机体。
D.这种机器人可能是人工制成或生物制成。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斯诺登想,试图开发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利用如E型大肠菌一类的物质作为推动力。
B.为了解决纳米机器人的推动力问题,科学家想从生物细菌中提取出一种动力。
C.纳米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也可以用从细菌中提取动力的方法从生物系统中获得。
D.在先进程度上,纳米机器人手术的精度和有效性远远优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因此,外科医生这个职业将不复存在。

文章说,纳米技术有可能给外科手术带来“革命”,对此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外科手术将不再使用手术刀,取而代之是如原子和分子般大小的机器人。
B.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人体有病变的组织,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组织。
C.使用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的创口非常小,可以减轻接受手术者的痛苦。
D.今后进行外科手术,医生们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再由它完成所有的治疗工作。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泊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孤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溪船最大的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
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未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的小孩、浣衣担水的村姑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神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乌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浥,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
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塞山前。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
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
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没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其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邓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 自然也少不了收蓬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目濡耳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摘自2007年笫10期《散文》
文章第⑤段提到“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诸‘泊’的意蕴的”,结合文章谈谈此处“‘泊’的意蕴”的含义。
文章第②段描写了船工们谈笑、吹拉弹唱的热闹,而第③段却说“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二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作具体分析。
第③段描写谢灵运、张志和“泊”的情态并化用他们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纵观全文,作者依次写了哪些对“泊”的感悟?请分条概括并阐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