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豫让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 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忠告善道 道: ②垂光百世 垂:
③以众人待我 众人: ④庶几 复悟 庶几:
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方孝孺对豫让以死报智伯的行为评价观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中行氏败后又投身为智伯的臣子。方孝孺和豫让都没有认为这是不忠的表现。 |
B.方孝孺认为,豫让之不忠,表现在在其位不谋其政。听任智伯因贪欲而亡,却袖手旁观,没有作为。 |
C.方孝孺认为豫让没能为智伯报仇,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 |
D.豫让之所以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
⑵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⑶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铣少孤贫,佣书自给,事母以孝闻。炀帝时,以外戚擢授罗川令。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董景珍、沔州人张绣等同谋叛隋。郡县官属众欲推景珍为主,景珍曰:“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今若推主,当从众望。罗川令萧铣,梁氏之后,宽仁大度,有武皇之风。吾又闻帝王膺箓,必有符命,而隋氏冠带,尽号‘起梁’,斯乃萧家中兴之兆。今请以为主,不亦应天顺人乎?”乃遣人谕意,铣大悦,即日集得数千人,扬言讨贼而实欲相应。遇颍川贼帅沈柳生来寇罗川县,铣击之,不利,因谓其众曰:“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若从其请,必复梁祚,遣召柳生,亦当从我。”众皆大悦,即日自称梁公,柳生以众归之.
义宁二年,僭称皇帝。武德元年,迁都江陵,修复园庙。引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令掌机密。其大司马董景珍之弟为伪将军,怨铣放其兵,遂谋为乱,事泄,为铣所诛。铣以绣为尚书令,绣恃勋骄慢,专恣弄权,铣又恶而杀之。既大臣相次诛戮,故人边将皆疑惧,多有叛者,铣不能复制,以故兵势益弱。
四年,高祖命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发自夔州,沿流而下,数日,克其水城。铣自度救兵不至,谓其群下曰:“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铣以太牢告于其庙,率官属缌缞布帻而诣军门,曰:“当死者唯铣,百姓非有罪也,请无杀掠。”孝恭囚之,送于京师,竟斩于都市,年三十九。
《旧唐书.萧铣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州校尉董景珍、沔州人张绣等同谋叛隋同谋:共同谋划做坏事的人 |
B.绣恃勋骄慢,专恣弄权弄权:玩弄权术 |
C.若待力屈,必害黎元黎元:百姓 |
D.竟斩于都市都市:都城中的集市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
B.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
C.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
D.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戚”亦称“外家”,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
B.“太牢”,即古代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而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要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被称为“牢” |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
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穿六个月丧服的人。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这里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萧铣家境贫寒,以孝成名。萧铣虽为皇族后代,但少时贫寒,因孝敬母亲而闻名,由此被隋炀帝提拔为罗县县令。
萧铣顺应民意,聚众反隋。大业年间董景珍、张绣等叛隋,推举萧铣为主。萧铣做首领后很快就聚集数千人。
萧铣诛杀功臣,势力渐弱。萧铣先后诛杀董景珍之弟和张绣,大臣接连被杀,致使故人边将心生疑惧,多有叛离,因此兵势渐弱。
萧铣心念百姓,主动投降。武德四年,萧铣兵败,他认为天命不在梁,若顽固抵抗,定会伤害百姓,于是主动投降。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今若推主,当从众望。
(2)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 B.①②⑤ |
C.③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 |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 |
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 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 |
B.瞋目视项王(睁开眼睛) |
C.项王按剑而跽曰(长跪) |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头发上指 | B.此亡秦之续耳 | C.拔剑撞而破之 | D.沛公今事有急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叙述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作者______________说,全书有__________篇,表十篇,书八篇,__________篇,__________篇,共一百三十篇。《鸿门宴》就是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被鲁迅评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元澄,字道镜,少好学,美鬓发,善举止,言辞清辩,响若悬钟。其父任城王薨,居丧以孝闻。袭封,加征北大将军。以氐羌反叛,除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文明太后引见诫励,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加侍中,赐衣一袭,乘黄马一匹,以桂其德。转开府、徐州刺史,甚著声绩。朝京师,引见于皇信堂。孝文诏澄曰:“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对曰:“郑国寡弱,摄于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来示威。虽乖古式,合今权道。”帝方变革,深善其对,笑曰:“任城当欲为魏子产也!朕方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后征为中书令,改授尚书令。后帝外示要南讨,意在谋迁,乃独谓澄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固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深赞成其事。帝曰:“任城便是我子房!”于是,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及车驾幸洛阳,定迁都计谋,诏澄驰驿向北,问彼百司,论择可否。澄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澄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帝大曰:“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恒州刺史穆泰在州谋反,授澄节、铜武、竹使符,御杖左右,仍行恒州事。行达雁门,遣侍御史李焕先赴。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具状表闻。帝览表,乃大悦曰:“我任城可谓社稷臣,正复皋陶断狱,岂能过之?”顾咸阳王等曰:“汝等说当其处,不能办此也。”车驾寻幸平城,劳澄,引见逆徒,无一人称枉,时人莫不叹之。帝谓左右曰:“必也无讼,今日见之。”以澄正尚书。
(节选自《北史·元澄传》)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
B.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
C.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
D.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澄自幼好学,气质不凡。文明太后十分欣赏他的风采神韵,认为他能承担重任,后来他收到朝廷重用、重赏,仕途顺利。 |
B.元澄识见深远,通达权变。他引用郑子产铸刑书的史事鼓励孝文帝大胆变革,认为即使变革有悖于古制,也适合于当下的权变之道。 |
C.元澄才干出众,深得孝文帝信任。孝文帝迁都的想法起初只告诉元澄一人,确定迁都后,孝文帝安排元澄说服大臣们。 |
D.元澄断狱公正,令人叹服。他办理恒州刺史穆泰案,不仅受到孝文帝的极力称赞,连逆徒也觉得不冤枉,也为当时人叹服。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
(2)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李固言,赵郡人。祖并,父现。固言,元和七年登进士甲科。太和初,累官至礼部郎中、知台杂。四年,李宗闵作相,用为给事中。五年,宋申锡为王守澄诬陷,固言与同列伏阁论之。将作监王堪修奉太庙弛慢,罚俸,仍改官为太子宾客。制出,固言封还。曰:“东宫调护之地,不可令弛慢被罚之人处之。”改为均王傅,六年,迁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转尚书左丞,奉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八年,李德裕辅政,出为华州刺史。
其年十月,宗闵复入,召拜吏部侍郎。九年五月,迁御吏大夫。六月,宗闵得罪,固言代为门下侍郎、平章事, 寻加崇文馆大学士。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爰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九月,以兵部尚书出为兴元节度使。李训自代固言为平章事。训、注诛,文宗思其谠正,开成元年四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二年,君臣上徽号,上紫宸言曰:“中外上章,请加徽号。朕思理道犹郁,实愧岳牧之请。如闻州郡甚有无政处?”固言曰:“人言邓州王堪衰老,隋州郑襄无政。”帝曰:“堪是贞元时御史,只有此一人。”郑覃曰:“臣以王堪旧人,举为刺史。郑襄比来守官,亦无败事。若言外郡不理,何止二人?”帝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德宗时,班行多闲员,岂时乏才耶?”李石对曰:“十室之邑,盛有忠信。安有大国无人?盖贞无中仕进路塞,有才之人或托迹他所,此乃不叙选人才之过也。”固言曰:“求才之道,有人保任,便宜奖用。随其称职与否升黜之。”曰:“宰相荐人,莫计亲疏。窦易直作相,未尝论用亲情。若己非相才,自宜引退。若是公举,亲亦何嫌?人鲜全才,但用其所长尔。”
寻进阶金紫,判户部事。其年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杨嗣复。上表让门下侍郎,乃检校左仆射。会昌初入朝,历兵、户二部尚书。宣宗即位,累授检校司徒、东都留守。大中束,以太常卿孙简代之,拜太子太傅,分司东都,卒。(选自《旧唐书》,有少量删节。)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言与同列伏阁论之同列:同事,同僚 |
B.六月,宗闵得罪得罪:开罪,冒犯 |
C.文宗恩其谠正谠正:正直,公正 |
D.实愧岳牧之请岳牧:大臣,要员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爱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阂朋党 |
B.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爱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 |
C.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爰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 |
D.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爰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固言正直敢言。在担任给事中一职时,他替被王守澄诬陷的宋申锡辩护,封还了皇帝任命王堪为太子宾客的诏令。 |
B.李嗣言淡泊超脱。他身处晚唐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多次被排挤出朝廷,但处之泰然,后来还主动让出门下侍郎一职。 |
C.李固言疾恶如仇。在任文宗相国时,他极力主张罢免昏庸官员王堪和郑襄,但由于郑覃与李石的袒护,最终不了了之。 |
D.李固言精明老练。他乘文宗讨论徽号之机,提出对当时政事的看法;但发现皇帝并不支持自己时,就不再坚持己见。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公举,亲亦何嫌?人鲜全才,但用其所长尔。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