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之答竟:竟然
B.后意乃怿:高兴
C.及将出降出降:出嫁
D.后因请遣中使帛五百匹赍:携带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太宗想要与她讨论政事,但她却认为,作为女人,不可参与政事,拒绝和太宗讨论。
B.长孙皇后吸取汉朝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的前车之鉴,不愿兄弟子侄担任高官。她一再向太宗请求不要将兄长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
C.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D.长孙皇后节俭朴素,在世时所用的东西,仅仅够用而已,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的心愿,不愿劳费天下百姓。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2)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选自《古文观止》)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目:看作。
C.尽解党人而释之 释:解释。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责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何哉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①所惜者名节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②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①惟君子则有之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下列用“/”给文中画双实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B.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C.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B.文章第③节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C.文章第④节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乱亡其国”的结论;对舜被朋党所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D.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一是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二是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译文:
(2)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译文:
(3)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 ,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
B.不出闾巷而售者售:买入
C.吾请令公厌事可乎厌事:担任很多的事
D.行道之士尽知之矣行道:推崇道义

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B.犀首见之夜驰之沛公军
C.愿谒行于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吾为事来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且见弃,轸不见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佐,海州刺史。宝少事朱瑾为牙将,瑾之失守于兖也,宝与瑾将胡规、康怀英归汴梁,皆擢任之。自梁太祖陈师河朔,争霸关西,宝与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各为大将,统兵四出,所至立功,历洺、随、宿、郑四州刺史。天祐六年,梁太祖以宝为邢洺节度使、检校太傅。庄宗定魏博,十三年,攻相、卫、洺、磁,下之,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八月,宝以邢州降,庄宗嘉之,进位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遥领天平国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待以宾礼,位在诸将上,每有谋画,与之参决。
  契丹之寇幽州也,周德威危急,宝与李存审从明宗击契丹于幽州西北,解围而还。胡柳之役,诸军逗挠①,汴军登无石山,其势甚盛。庄宗望之,畏其不敌,且欲保营。宝进曰:“王深入敌境,偏师不利,王彦章骑军已入濮州,山下唯列步兵,向晚皆有归志,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情势已得,断在不疑。今王之成败,在此一战,若不决胜,设使余众渡河,河朔非王有也,王其勉之!”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即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
  十八年,张文礼杀王镕叛,宝帅师进讨。八月,收赵州,进渡滹水,擒贼党张友顺以献。九月,进逼真定,结营西南隅。掘堑栅以环之,决大悲寺漕渠以浸其郛②。十九年正月,契丹三十万来援镇州,前锋至新乐,众心忧之。宝见庄宗,指陈方略,军情乃安。敌退,加检校侍中。三月,城中饥,王处瑾之众出城求食,宝纵其出,伏兵截击之。饥贼大至,诸军未集,为贼年乘;宝乃收军退保赵州,因惭愤成疾,疽发背而卒,时年六十。同光初,追赠太师;晋天福中,追封太原郡王。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
  [注]①逗挠:军事用语,曲行避敌以观望。②郛:外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梁太祖陈师河朔 陈:部署 B.契丹之寇幽州也 寇:盗贼
C.向晚皆有归志 向:迫近 D.王其勉之 勉:努力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正面表明阎宝“善谋略”的一组是( )
①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 ②每有谋画,与之参决③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 ④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  ⑤指陈方略,军情乃安 ⑥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宝为梁邢洺节度使,后来庄宗进攻邢洺,连下诸城,只有阎宝守住了邢州,但孤城独
守,又无后援,最后阎宝率邢州部众归顺了庄宗。
B.庄宗很欣赏阎宝,对他礼遇有加。阎宝身兼数职,地位在诸将领之上,常常参与国事
的谋划与决断。  
C.契丹入侵幽州,占据无石山,攻势强盛,庄宗担心不能抵御,想要退守。阎宝分析军
情,陈说利害,庄宗很受震动,后来率军奋力攻山,大败契丹军。  
D.阎宝有谋略,胡柳之战,庄宗听其言,大败汴军。契丹兵援镇州时,阎宝又在众心忧

虑的情况下陈说方略,稳定了军心。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 
(2)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佐,海州刺史。宝少事朱瑾为牙将,瑾之失守于兖也,宝与瑾将胡规、康怀英归汴梁,皆擢任之。自梁太祖陈师河朔,争霸关西,宝与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各为大将,统兵四出,所至立功,历洺、随、宿、郑四州刺史。天祐六年,梁太祖以宝为邢洺节度使、检校太傅。庄宗定魏博,十三年,攻相、卫、洺、磁,下之,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八月,宝以邢州降,庄宗嘉之,进位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遥领天平国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待以宾礼,位在诸将上,每有谋画,与之参决。
  契丹之寇幽州也,周德威危急,宝与李存审从明宗击契丹于幽州西北,解围而还。胡柳之役,诸军逗挠①,汴军登无石山,其势甚盛。庄宗望之,畏其不敌,且欲保营。宝进曰:“王深入敌境,偏师不利,王彦章骑军已入濮州,山下唯列步兵,向晚皆有归志,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情势已得,断在不疑。今王之成败,在此一战,若不决胜,设使余众渡河,河朔非王有也,王其勉之!”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即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
  十八年,张文礼杀王镕叛,宝帅师进讨。八月,收赵州,进渡滹水,擒贼党张友顺以献。九月,进逼真定,结营西南隅。掘堑栅以环之,决大悲寺漕渠以浸其郛②。十九年正月,契丹三十万来援镇州,前锋至新乐,众心忧之。宝见庄宗,指陈方略,军情乃安。敌退,加检校侍中。三月,城中饥,王处瑾之众出城求食,宝纵其出,伏兵截击之。饥贼大至,诸军未集,为贼年乘;宝乃收军退保赵州,因惭愤成疾,疽发背而卒,时年六十。同光初,追赠太师;晋天福中,追封太原郡王。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
  [注]①逗挠:军事用语,曲行避敌以观望。②郛:外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梁太祖陈师河朔 陈:部署
B.契丹之寇幽州也 寇:盗贼
C.向晚皆有归志 向:迫近
D.王其勉之 勉:努力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正面表明阎宝“善谋略”的一组是( )
  ①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 ②每有谋画,与之参决
  ③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 ④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
  ⑤指陈方略,军情乃安 ⑥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宝为梁邢洺节度使,后来庄宗进攻邢洺,连下诸城,只有阎宝守住了邢州,但孤城独守,又无后援,最后阎宝率邢州部众归顺了庄宗。
B.庄宗很欣赏阎宝,对他礼遇有加。阎宝身兼数职,地位在诸将领之上,常常参与国事的谋划与决断。
C.契丹入侵幽州,占据无石山,攻势强盛,庄宗担心不能抵御,想要退守。阎宝分析军情,陈说利害,庄宗很受震动,后来率军奋力攻山,大败契丹军。
D.阎宝有谋略,胡柳之战,庄宗听其言,大败汴军。契丹兵援镇州时,阎宝又在众心忧虑的情况下陈说方略,稳定了军心。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
 (2)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人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謥詷②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
注:①榇(chèn):棺材②謥詷,人名。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霸为帅,屯于开阳屯:驻扎
B.霸敬异周,身诣令舍诣: 来到
C.周得其罪,便收考竟  考:拷打
D.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逆:阻止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祖之讨吕布也俯察品类之盛
B.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C.清定海岱,功莫大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霸与战于逢龙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臧霸“勇壮”的一项是()
①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  ②因与父俱亡命东海
③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  ④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
⑤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    ⑥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又把他藏匿起来,
太祖点名搜索,在臧霸那里找到了吕布。
B.在兖州叛乱中,徐、毛二人背叛太祖,后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太祖命刘备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对刘备说的一席话,使太祖改变了主意。
C.臧霸非常尊敬下邳令武周,曾到其舍作客。后来臧霸从事謥詷不遵守法度,武周就拘押拷打謥詷。霸却没有怪罪武周,反而更加亲善。
D.张辽讨陈兰,臧霸被调到皖地,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阻止臧霸于夹石,被臧霸击败。孙权遣数万人分兵救陈兰,闻知霸军在舒城,立即撤军。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
(2)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
(3)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