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霾也叫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的现象,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我们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霾粒子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1—2微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呈黄色或橙灰色,所以也称“灰霾”;雾的颜色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浮游在空中形成的,形成雾需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和较低的温度。雾的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会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大雾天气多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各月均可能有较多霾天气出现。
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受浮游在空中的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有时即使是气象专业人员也难以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雾的成分主要是水(H2O),人吸入后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而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说,空气污染不仅对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危害,跟肺癌也密切相关。雾霾天气最好等太阳出再开窗通风。如果外出可以戴上棉质口罩。外出归,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可以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杀手”。雾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横向扩散;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炭及供暖排放等原因,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多。
人类污染物排放是出现严重雾霾的“主谋”,它导致大气自净能力衰减。减少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其实,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也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比如当年英国工业革命后,伦敦地区工厂烟囱密密麻麻,带了海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这让古板的英国人痛下决心,行动起。他们的措施是:动员自行车代替汽车;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减少煤炭用量;治理汽车尾气;加强绿化等,这些都可以供我们参考。
(有删改)
下面不属于对雾和霾的区别进行解说的一项是( )
A.雾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而霾中则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吸入甚至会导致死亡。 |
B.霾不像云和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其粒子分布比较均匀,肉眼看不到,因散射波长较长的光而显黄色或橙灰色;而雾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
C.雾随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变化,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而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空气团较稳定时,能持续出现较长时间。 |
D.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粒子使大气混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视程障碍现象,与雾可以相互转换。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霾的月差异较小,在各个月份均可发生,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会小于80%;而雾常在10—12月发生,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到或接近100%。 |
B.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霾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害,跟肺癌也密切相关。人类污染物排放是出现严重雾霾的主要原因。 |
C.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成因都一样,都是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以至有时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以区分。 |
D.雾霾天气要做好防护,尽量少出门,必须外出时最好戴上棉质口罩。外出归,应立即清洗肌肤裸露部分。可以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炭及供暖排放等,使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导致大气自净能力衰减,雾霾天气增多。 |
B.城市中,高楼林立,大气中悬浮微粒难以横向扩散;城市上空,逆温层覆盖,大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上飘散,这些是雾霾颗粒增多的主要原因。 |
C.减少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曾经历过严重空气污染而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的经验可供借鉴。 |
D.英国曾空气污染严重,一度被称为“雾都”的伦敦采取的措施是:动员自行车代替汽车,颁布《清洁空气法案》,治理汽车尾气,加强绿化等。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这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 B.举例和比喻论证 | C.举例和类比论证 | D.比喻论证 |
本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走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敷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固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挟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暑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荚丽的奥菲利娅!________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草。对哈姆莱特的这段独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 |
B.这段独白表明了哈姆莱特是个忧郁迟疑,优柔寡断,缺少斗争精神的人。 |
C.这段独白是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刻而具体的揭露。 |
D.这段独自表现了哈姆莱特对人生的思索,既流露了他的烦恼失望,苦闷彷徨,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揭霹和批判。 |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这种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哈姆莱特的思想性格具有丰富的内涵。 |
B.这充分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 |
C.说明观众的鉴赏水平参差不齐。 |
D.这正是戏剧通过冲突塑造典型性格的艺术特色的表现。 |
阅读训练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荚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荚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奥菲利娅在这段话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这段话对刻画哈姆莱特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段台词表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哪些特点?
阅读理解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 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 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 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 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 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定有路途。
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绿色的林阴路
肖复兴
世上的路有许多。平坦的大道、花开的小路、鹅卵石铺就的曲径、霓虹灯闪烁的商业街……但都无法与林阴路相比。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林阴路,阳光被树叶滤过是绿色的;月光被树叶吹拂是摇曳的;风吹进来,夹有树木和泥土的清新;而且,还会有鸟鸣,啁啾的歌唱,和林子一起遮挡住人世的喧嚣和纷扰。
林阴路,是大自然为繁华却也嘈杂的城市专门创造的清洗带。
常想起林阴路。因为我们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建得越来越豪华,却越来越忽略建设或有意无意破坏这样的林阴路。
林阴路,便越发让人向往。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达尔文晚年居住的汤恩家旁,有一条林阴路,两边长满茂密的印章树、桦树、黄杨和橡树,浓阴匝地,清新宜人。这条林阴路,被达尔文自己称之为“散步道”,他每日都要走上好几个来回,背后跟着他那条叫波里的忠实的狗。这时的达尔文充满童趣,他要在林阴路上堆起一堆石子,每走一次踢走一块石子,一直到走累为止。如果孩子在时(达尔文曾有6男4女10个孩子),他会和孩子一起玩耍,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林阴路上飘散着欢快的笑声。如果是他独自一人,他通常要观察这里的鸟和小动物,小松鼠会毫不犹豫地跳到他的身上,急得树上的母松鼠吱吱乱叫。有时候,达尔文还能看见狐狸依在树下打盹,林阴路上弥漫着童话的色彩。
卢梭晚年虽然孤独凄清,巴黎郊外的林阴路却曾陪伴他8年的时间,他经常在林阴路上散步。罗曼•罗兰说他是“像一只衰老的、悲鸣的夜莺在寂寥的林中发出低低的奏唱”。林阴路,给他安慰,让他缅怀,令他沉思绵绵、遐想悠悠。如果没有林阴路上的散步,他不会写下那本有名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思》,他悲鸣的奏唱也变不成深邃的文字。
林阴路,给了卢梭人们所不能给予他的欢乐,还在于他能够在林阴路上,或通过林阴路到附近的田野和树林采集到他晚年钟爱的标本。这样植物标本的采集,这样林阴路与生命的追随,一直到卢梭逝世为止。在上述的那本书中,他曾这样写道:“1776年10月24日星期四,午饭后,我沿着林阴路径直走到谢曼韦街……”他意外发现了极为罕见的开着黄花的毛莲莱、镰叶柴胡和开着白花的水生卷耳草,他竟独自一人“在那儿乐了好一阵子”。还是在这本书中,他写道:“我只有在忘掉自己时才更韵味无穷地进行默思和遐想,并感到那莫可名状的欣悦和陶醉,可以说,我融化到万物的体系之中,与整个大自然浑然一体了。”
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还能够看得到小松鼠和红狐狸吗?还能够看得到毛莲莱和卷耳草吗?还能够找到那种弥漫的童话的色彩吗?还能够找到那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吗?
那一年春天在青岛八大关,一条林阴路上樱花如雪盛开,一对披戴婚纱的新郎新娘,正向林阴深处走去,突然,新郎一把抱起新娘,林阴路送他们一树树花影缤纷。路的尽头就是大海,当时,心想世界上还有这样漂亮的林阴路吗?“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文章重复出现的这个句子,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分别加以解析。
答:读全文,说一说林阴路“越发让人神往”的原因有哪些?
答:尔文的林阴路和卢梭的林阴路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从全文看,林阴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答: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你觉得,要找回这样的林阴路,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