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曾说: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动。(15分)
请回答:
(1)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召开了哪两次国际会议?建立了什么体系?(3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哪一场关键性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军事方面,美苏两国分别成立了哪两个组织,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4分)
(3)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是在哪一事件后?暂时形成了什么局面,之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4)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但是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平与稳定的因素,请写出有哪些因素?(2分)
(5)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和平崛起,是每位炎黄子孙的心愿。作为当代中学生,谈谈你将如何肩负这一历史使命?(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下图):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依据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xǐ)示意图(下图):

(3)依据右图,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xǐ)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读下面的知识结构图

(4)填出上面图示中改革的著名人物。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改革与民族融合怎样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1)材料一中的人物生活于什么时期?他们的涌现形成了思想领域的什么局面?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二: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史官烧掉记载秦国以外各国历史的史书。民间除了
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所有《诗》《书》和百家著作,一律烧毁。……第二年,咸阳的方士、儒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以诽谤罪活埋了400多人。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

(3)材料三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4)材料四中的图片是清代丁云鹏所绘《三教共栖图》,三教指什么?“三教共栖”反映的是怎样的局面?这一现象应当出现于何时?
(5)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采取截然不同态度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待儒家思想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暴虐,之子而亡(秦始皇残暴,到他儿子的时候就灭亡了)”。
——《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二: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毛泽东选集》
回答:
(1)材料一否定秦始皇的理由是什么?秦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毛泽东为什么肯定秦始皇?
(3)请你用一句话评价秦始皇。

某同学在整理中国古代史知识时,发现一些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常被人们称为“圣”,他在历史教科书中分别找到了“医圣”、“书圣”。
(1)“医圣”是指。后世尊称他为“医圣”的依据是什么?
(2)“书圣”是指。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的依据是什么?
(3)如果要你在中国古代史上推荐“师圣”和“史圣”,你认为谁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实践探究题。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通过下列几大板块,我们来探究它崛起的原因:
板块一:“为独立而战”。美国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国家。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也说;“北美似乎由上帝的意志决定最终会成为一个国家。”
(1)美国独立战争中哪一文件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是谁?
板块二:“为自由而战”。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都对这场战争跃跃欲试,充满期待,都把赌注压在自己这一方。
(2)美国内战中哪一文件的发表扭转了北方不利的局面?这场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有何作用?
板块三:“创新的美国”。众所周知,当今美国,人才济济,全球一半多的科技发明出自美国。(3)请分别举出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