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分)(1)如图甲为“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小张同学在实验中用a、b两弹簧秤拉橡皮条,如图甲所示。他在实验操作中除了所用细绳套太短外,至少还有一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错误之处                                  。(写出一条即可)

(2)小张同学修正错误后,重新进行了测量,在测量时,左、右两只弹簧称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左弹簧称的读数是          N,右弹簧称的读数是          N。若两根细线的夹角为900,请你帮他在答题卷上所给的方格纸(如图丙)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3)小张同学实验后发现用一个弹簧秤也能完成这个实验,请问他这个想法是否可行?       (填“是”或“否”)。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
①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加速度与小车受力的关系.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将木板一端垫高,在塑料小桶中添加砝码,使小车在绳的拉力作用下能匀速运动
B.每次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中应先放小车,然后打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在每次实验中,应使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砂和小桶的总质量
②如图所示是某一次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取计数点A、B、C、D、E、F、G.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 0.10s,用刻度尺测量出各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AB=1.50cm,BC="3.88" cm,CD="6.26" cm,DE="8.67" cm,EF="11.08" cm,FG=13.49cm,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m/s2,打纸带上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v C = m/s.(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③某同学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质量保持不变)

F/N
0.20
0.30
0.40
0.50
0.60
a/ m/s2
0.30
0.40
0.48
0.60
0.72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上作出a-F图象;图象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如图所示为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使用的电源频率是50 Hz,则纸带上打出的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s.
(2)实验时,应使打点计时器的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这样做可以(选填“消除”、“减小”或“增大”)纸带与限位孔之间的摩擦.
(3)在实际测量中,重物减少的重力势能通常会(选填“略大于”、“等于”或“略小于”)增加的动能.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采用下图所示的装置.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该改变拉力的大小
B.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应该控制小车的质量不变
C.在探究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的关系时,为了直观判断二者间的关系,应作出图象
(2)如图是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到的一条纸带,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有四个计时点没画出来,依照打点的先后顺序依次编为1、2、3、4、5、6,测得=5.18cm,=4.42cm,=3.62cm,=2.78cm,=2.00cm,=1.20cm。则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_____m/s2,小车做_________运动(填“加速””减速”或“匀速”);打点计时器打计数点3时,小车的速度大小=___________m/s。(结果小数点后只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其中的二个步骤是:
①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并固定好,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个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
②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线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秤拉时伸长量一样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线的方向。
以上两步骤均有疏漏,请指出疏漏:
在①中是
在②中是

某电流表的量程为I0="50" mA,内阻为r0=50Ω,其表盘刻度线已模糊不清,要重新通过测量来刻画出从零到满刻度的刻度值,有下列器材:

A.待测电流表 B.6 V直流电源E
C.“0~10Ω,1A”滑动变阻器R1 D.“0~100Ω,50mA”滑动变阻器R2

E.“0.6 A,0.5Ω” 标准电流表F.“3A,0.01Ω”标准电流表
G.5Ω定值电阻R3 H.20Ω定值电阻R4
Ⅰ.开关及导线若干
(1)应选用的器材有___________(只需填写所选器材序号).
(2)在右侧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

(3)待测电流表的电流刻度值的表达式:I=_____________,
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的意义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