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赋。”司马光的本质意图是( )
| A.反对与普通百姓争利 | B.反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 |
| C.反对任何变法改革 | D.反对向百姓增加赋税 |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当时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
| A.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 B.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准则 |
| C.贯彻自由贸易理论 | D.保护本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对1550~1650年这一时期有过如下描述:“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该“良机”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文艺复兴运动 | B.新航路开辟 | C.宗教改革运动 | D.启蒙运动 |
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表明美国政府
| A.坚持“一中一台”立场 |
| B.确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 C.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
| D.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 |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
|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 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 |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