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民工王乐的幸福
徐国平
王乐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起得很早,回去很晚。
连阴了数天,太阳终于露出了那张久违的脸面。阳光一照,王乐就感到自己的腰舒服了许多。他拎起背包,在路边的小吃摊上吃了两个包子,喝了一碗热粥,匆匆填饱肚子,正准备招揽一天的生意,裤兜的手机响了。掏出一看,是媳妇打来的。媳妇叽叽喳喳,就跟老家树头上的喜鹊似的,说娘的病治好了,今天就出院。女儿小丫也考上了名牌大学。
王乐一听,黝黑的脸上顿时绽出道道笑容。他边走边举着那部破手机,咧着大嘴,兴奋地吆喝着,招惹得路人都用一种怪怪的目光盯着他,还以为他中了福利大彩。王乐不管这一切。他觉得城里人整天都紧绷着脸,给个金元宝也不知足。
王乐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干过瓦工木工粉刷工,还送过液化气疏通过下水道,都是些脏活儿累活儿。可以说,攒下的每张票子都能拧出汗珠子来。
王乐当初离家进城打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攒钱给娘看病,给宝贝闺女小丫赚足学费。所以,人一进城,就像头拉上磨的驴,没白没黑,拼上劲儿干。只是天天超负荷地劳累,把腰累垮了,每到阴天下雨就疼痛不止。气得王乐骂自己熊包,钱没挣多少,先把腰给搭上了。他没敢跟媳妇说,疼得忍不住,就贴几贴止痛膏。
后来,太重的活实在干不了,王乐就主要给人家掏下水道。每天背着包,拿着个二手的电喇叭,走街串巷喊“换水管,修马桶,掏下水道哎”。活儿也不多,有时喊了一天,也喊不到一桩生意。王乐最怕闲着,人闲着心里就上火。他想着法子四处蹭活儿干。工钱再低活儿再脏也不嫌。夜晚,疲惫不堪的王乐躺在床上,数着一张张带着汗臭味的钞票,忘掉了浑身的劳累和伤痛,忘记了城里人的白眼和冷漠。
王乐掏了一年多的下水道,遇上客气的,给杯水喝,给根烟抽。多数人都是不冷不热,好像他专门来骗他们钱似的。有一次去一户人家,忘了换鞋,那家的女主人马上变了脸把他喊住,说脏了地板。他只好退回来,光着脚进去了。还有一次,王乐掏下水道,缺了一个管件,坐公交车去买。一上车,乘客就翻着白眼捂着鼻子躲着他,甚至有人牢骚满腹地抱怨司机,啥人也往车上放。他的脸憋得跟猪血似的,一声不吭下了车。此后,宁愿跑断腿,也不再坐公交。王乐渐渐开始厌烦那些城里人。有一回,他被一个手拿苹果手机的胖子雇去,往五楼新居搬沙发。刚弯腰搬起一个,胖子就在一旁牛气十足地嚷嚷,小心,你知道这套沙发是多少钱买的,划破点皮你都赔不起。一股怒气直冲脑门,王乐两手一甩说,不干了!气得胖子骂咧咧说,怕不给钱啊?一个农民工,摆啥臭架子!
听完媳妇的电话,王乐心里就像一块巨石落地,轻松了许多,腿脚也欢快起来。摁开电喇叭,喊了没多会儿,生意就来了。雇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女人的家很宽敞,收拾得也很利落,只是整个卫生间惨不忍睹,透着一股刺鼻的恶臭。王乐踮着脚进去,查看了起来。
女人皱着眉头说,找人修了好几次,还是堵。
王乐只顾低头找毛病没吱声。半天,他才对女人说,是主管道堵了,很费劲。先前几个修的都是糊弄了事,根本就没把里面的堵塞物清理干净。女人很爽快,也没跟王乐计较工钱。王乐便掏出工具忙活起来。
女人很热情,也不怕脏,不时给王乐打着帮手,还跟王乐唠起家常。女人是一家公司的会计。男人在外地部队工作。她开玩笑说,进城都十几年了,浑身的那股土腥味还没洗掉呢。王乐听得耳热,也没了先前的拘束,边干活边跟女人唠起自己的老娘和闺女。
活儿干了一半,女人的手机响了,是她老板打来的,让她马上去一下。女人抱怨地说,不是说好今天歇班吗?见女人要出门,王乐知趣地收拾起工具,说,要不明天我再来吧。女人摇摇头,你不修好,怎么就走呢?王乐说,你家里没人,我呆在这儿咋行呢?女人一笑说,你一个大男人,不会是因为一个人感到害怕吧。王乐知道她是在开玩笑,就解释,我一个陌生人留在你家,万一你家丢了什么东西,怕不好说啊。女人哈哈一笑,不会的,我一看你就是个实在人,你放心,工钱我先付给你,你修好了,带上门就行了。女人走时特意又说,活脏,干完了冲冲澡,太阳能有热水,很方便。
王乐许久才缓过神来,知道女人不是在开玩笑。悄然间,觉得眼睛里有温热的东西涌出来。自从进城,王乐好久没落泪了。
王乐将下水道仔仔细细疏通好,又把卫生间清理得干干净净。女人还没回来,他踮着脚走到客厅,茶几上放着女人留下的工钱。他只看了一眼,轻轻关门离去。
走出楼梯口,王乐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掏出手机,对媳妇扯开嗓门说,我今天太幸福了,遇到了一个好人。随即,就絮絮叨叨起那个女人。
王乐最后说,他没拿女人的钱,只能用这种法子来表示自己的感激。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写民工王乐在城里的打工生活,其中既有辛苦和烦恼,也有快乐和幸福,反映了农民工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小说第二段开头写到了久违的太阳,这简洁的写景衬托了主人公王乐喜悦兴奋的心情,为下文写王乐媳妇打电话报喜作了很好的铺垫。
C.王乐“觉得城里人整天都紧绷着脸,给个金元宝也不知足”,这其实是王乐对城里人的一种偏见,这种偏见是他受到城里人歧视后产生的。
D.王乐进城打工的目的很简单,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腰累出了毛病,还到处遭遇城里人的白眼和冷漠,忍辱负重,精神痛苦。

E.这篇小说围绕王乐的打工生活,重点叙写他的“幸福”经历,中间插叙了其它事件,人物不多,情节也比较简单,但反映的主题却相当深刻,令人深思。
(2)小说中间插叙了王乐打工期间被城里人歧视的几件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民工王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写民工王乐主动放弃应得的工钱作为对女主人的感激,对王乐的这种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杨福家:没有爵位的校长
2006年3月15日晚,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由校学生会为同济百年校庆组织的“同舟讲坛”首场报告即将开场,主讲者是复旦大学原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
杨福家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他在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为促成同步辐射的立项作了很多努力。1996年,著名的美国McGraw-Hill公司出版了杨福家与美国名校凡登比尔大学杰出教授哈密尔顿合写的英文专著《现代原子和核物理》,在这一出版社出版专著被认为是一个科学家事业上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在当时,世界上已发现的2000多个核素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发现的。在杨福家的带领下,经过漫长地攻坚,研究所终于率先合成了新核“铂-202”。1992年7月28日,这项研究成果正式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核素的版图!
杨福家是一位察事谏言的思想者。
杨福家有一个主张:既然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那么中国的大学校长就应该多走出去,你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你。
1997年2月6日,杨福家出席了克林顿总统的第45次早餐会,会上克林顿强调了“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思维敏锐的杨福家瞬间意识到了这个词的特殊意义。1997年9月,上海高教系统的一次座谈会上,杨福家谈到国外正在讨论的知识经济概念,也是自那时起,他收到了很多要求做这方面报告的邀请。但杨福家没有停止思考,他又从英国等一些国家城市从传统产业成功转型到以服务业、文化内容产业等新型经济以及波士顿大学对周边地区经济贡献等实例来论证,对知识经济的特性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他应邀作有关“知识经济”的专题演讲有很多场,有人称他为“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且引起广泛关注的第一人”。
近年来,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特别是从1997年围绕他对知识经济概念的阐释,到他对当下国内建一流大学的点评。他以自己一贯的直率和见识,直陈中国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发展、学校管理诸多方面的弊端。
杨福家是一位孜孜不倦,卓越理念的追求者。
与杨福家相知近30年的美国德州大学现任副校长冯达旋教授对杨福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不仅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有深入的兴趣,而且对科学以外的领域,如教育、经济以及中国的未来、世界的发展、大学所扮演的角色等都有广泛兴趣。
2000年12月12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董会郑重宣布,“鉴于杨福家教授的学术成就及国际影响”,正式聘请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为该校第六任校长,也是诺丁汉大学历史上惟一一位没有爵位的校长。这是英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在杨福家的建议下,诺丁汉大学还成立了中国政策研究所。2004年,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始建设。此外,诺丁汉与上海复旦、上海交大分别建立了科研合作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的全面合作也实质性启动,上海诺丁汉金融中心也在筹备中。
对杨福家任职诺丁汉校长这件事的意义,杨先生的好友冯达旋教授这样评价道:“作为一个德州人和篮球迷,我虽然十分高兴地看到中国的篮球运动员创造了NBA的历史,然而,如果将姚明的成就与杨福家所取得的、打破了近千年的英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丰功伟绩来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杨福家担任过的多种国内外社会团体职务中,他很看重的是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一职,因为这也与他付出的努力有关,而从中也体现了他追求卓越的理念。1996年,杨福家受邀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的会议,这个协会成立30多年了,由于各种原因在执行理事会里一直没有中国内地的代表。杨福家决心争得这个席位。为此,他在参加会议前作了精心准备,包括演讲稿的内容等都反复作了斟酌。充分准备的结果是他被选上了。
1997年,在杨福家的建议下,国际大学校长协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100多位国外大学校长光临复旦大学。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的场景,表现了杨福家很受学生欢迎,同时也起到了引出传主杨福家的作用。
B.作为一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就,如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独自合成了新核“铂-202”,这标志着核素的版图上有了中国一席之地。
C.“近年,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因为杨福家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并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D.英国诺丁汉大学正式聘请杨福家教授为该校校长,足见诺丁汉大学对杨福家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的看重,这也是外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E.通过本文不同角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杨福家院士作为物理学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认识到他作为教育家卓有建树、作为思想家充满使命感的一面。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福家是“察事谏言的思想者”?
答:

文中两次提到好友冯达旋对杨福家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答:

通过本文,我们不仅钦羡杨福家教授取得的人生成就,更被他浓浓的爱国情怀感染着,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有很多差异。然而最重要的差异应是由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大量汉族知识分子也蒙受了极大的屈辱和压迫,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方式之一。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而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异,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而南宋时期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的文人画,但从历史整体情况和现存作品实际看,文人画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就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宋画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影响下,神与主观绝对压倒形与对象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宋画不同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而主观的意兴心绪得到了极力强调。《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力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于其中。”这就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形成了鲜明对比。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而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也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一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
正是这时,书法与绘画密切结合起来。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绘画的一大特色。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笔墨所蕴含的美是自然界所不具有的,而是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元代名画家名书法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家、书法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中国山水画家的一种基本追求和理想。
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种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在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使两者相互补充,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唐人绝少题诗书款,宋人题诗书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以免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而元人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改动)
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文人画在绘画艺术上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潮流,而后人总爱把文人画的源头追溯到南宋。
B.元代文人画的形成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
C.元代文人画与宋画风格不同,极力强调主观意兴心绪。
D.元代文人画是是一种寄托当时社会变化时期一些汉族知识分子的情感的方式。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朝取代宋朝,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变化,这就使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
B.宋画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这种矛盾在元画中得到了解决。
C.画面上写字题诗是元画的独有现象,画面上的写字题诗常常占据了很大画面,成为了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D.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在于描绘自然,而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代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就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和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其中前者是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影响下形成的。
B.元画流动转折的线条,浓淡的墨色能传达情感、力量、意兴等,构成重要的美的境界,这使得任何逼真的摄影都比不上绘画。
C.元画中的写字题诗既可以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来彼此配合呼应,又可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D.元画独有的审美成就就在于元代文人画家在绘画时不仅注重描绘自然的美,更注重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人与门卫
陈吉
大文人没有一点文艺范儿。
大文人长得五大三粗,方脑袋,小眼睛,长阔嘴,中气极足,声音洪亮,笑起来声音能把房顶上的尘土震落下来。他常穿一件文化汗衫,手持一把老蒲扇,西装短裤,行走在文化局。他人长得黑,又剪了平头,整个儿像一个黑帮人物。
郑叔是文化局新聘的门卫,六十多岁,身材瘦小白净,戴一副老花眼镜,衣冠整洁,讲话斯斯文文,一副深有学问的模样,倒与文化局的氛围吻合。郑叔上班时,还不认识大文人,突见一黑汉大摇大摆走进值班室,拿着报纸乱翻一通。郑叔说:“同志,这些是领导的报纸,不要乱动。”大文人蒲扇一摇,笑嘻嘻地说:“不认识我?新来的吧?”
郑叔说:“是。恕我眼拙,同志尊姓大名?”
大文人哈哈一笑:“去去,别那么酸。文化局不酸的人太少了。”说着拣出一封信,冲郑叔晃了晃,“我的信。”说罢,扬长而去。
郑叔目送此人上楼,暗暗发闷:文化局怎么会有此等粗人?
后来郑叔一打听,倒吸了口凉气:粗人姓李名单一字喆,官任文艺股长,文化局的一支笔。曾经风靡一时的大戏《爱不爱你》就是他创作的,这戏上过省电视台,他也因此牛逼得不得了,寻常人都不放在眼里。
但郑叔总觉得大文人不像文人。不光他这样想,连外面来办事的人也这样看。大文人喜欢下象棋,郑叔正好有此一好。大文人便经常猫在值班室,跟郑叔下棋。外面来办事的,见了郑叔叫领导,口气恭敬。那些送快递的、收废品的、收垃圾的,都去纠缠大文人。大文人也不恼,还安慰忐忑不安的郑叔,说没事没事,一边签字一边哈哈大笑。
郑叔见识过他收藏的宝贝。在大文人的办公室,有一扇占据了整个墙面的博古架,高过人头,古色古香,上面摆满了锈的、破的,铜的、铁的、瓷的、木的古玩,大大小小,幽光闪烁。大文人说这些都是他的心血。
郑叔看到,只要大文人站在这些古董面前,立即如渊渟岳峙,不容小视,摆弄起那些古董来,简直换了个人,手巧如游花戏蝶,又如拈花少女,有神仙之气。
郑叔最常见的,是大文人贴着一只古花瓶,闭目站立,一副醉心聆听的神态。大文人告诉过郑叔:这只古花瓶,是本地梅水窑烧制的,年龄比我们的爷爷的爷爷还老。
一次,郑叔送信,又见大文人贴着花瓶,长久不离,终于忍不住问:“你在听什么?”
大文人神态恍惚,目光散落在远空:“说了你也不懂。”郑叔的神色一下变僵了,“哼”了一声,大文人回过神来,说:“你别多想,我是怕你不信。”
郑叔脸色变成讪笑。大文人叹息一声:“我听到花瓶哭了。”
花瓶会哭?郑叔差点儿笑出来。大文人盯着他说:“郑叔啊,告诉你,一只花瓶,最初它只是一团泥胎,跟我们人胎一样,经过巧匠的摆弄,把它制成毛坯,画工再给它添上色彩,最后把它送进高温的窑里煅烧。经过这些繁琐的工艺后,辗转反复,最终它才获得了生命。也许是一场战争,也许是一次劫难,它就被遗弃埋在地上几百年,挖出来后又被当作垃圾丢弃。直到现在,才遇到我这个知音,让它重见天日。你说,它不委屈吗?它能不哭吗?”
郑叔听完停了好大一会儿,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不过,从此以后,他打心底里认为,这个貌似粗工杂役的人,其实是个真正的文人。因为,只有文人才会说这种看似混账实则情理通透的话来啊。
(选自《梅州日报》2013年5月8日)
小说第二段对大文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要概括大文人的形象特征。
郑叔认为大文人“是个真正的文人”,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5分)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①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②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③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④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⑤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⑥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⑦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⑧“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⑨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⑩“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⑾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⑿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⒀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⒁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
⒂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文章倒数第二段划线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①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的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③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④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⑤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结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⑥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曰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方式,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D.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综观全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