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空山鸟语
郭 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③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
④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⑤在朝来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红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⑥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争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阻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吧?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想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⑦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⑧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澜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和人世的沧桑了吗?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⑨还要做些什么呢?
⑩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注]郭枫,原名郭少鸣,出生于徐州,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 作者在文末写到“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 作者为什么说“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答:
。..第⑥段,作者发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这一感慨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1)
。
(2)
。..第⑤~⑦段,作者从“朝来的阳光”写到“过午之后”,从不知名的鸟儿写到山雀,再写到鹧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也可自拟),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短文。
(1)澄心静虑,晶莹剔透
——《空山鸟语》的主题思想及表现
(2)入微的描写
——《空山鸟语》表现手法谈片
(3)精巧的构思艺术
——试析《空山鸟语》的结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
钱学森的遗产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大多数人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认识了他——教学楼的墙壁上总是悬挂着中外科学
巨匠们的画像用以激励学生,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俊逸的外表、优雅的气质、和蔼的微笑、深邃的眼光、圆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在无数青年人的脑海里,钱学森
定格了一个完美的科学家形象。
在这个国家,对钱学森的尊重,几乎就象征着对知识、对科学的崇尚。
导弹、三星、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学,钱学森的专业领域虽然并不直接关乎民生,但是,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却能够被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个爱国者、一名军人,是一种精神、一种骄傲。一个从美国人的软禁中挣脱出来返回祖国的科学英才,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当这个故事契合了中国人传统中的“家国情怀”和现实中的政治热情的时候,一个科学英雄就矗立起来了,早已超越了科学技术本身。而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
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钱学森对于中医的论述显然没有他“卫星上天”的成就那般令世人信服,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和他的追随者不断解读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
1958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后来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他的倡议下,1993年2月 27日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现”,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具有怎样的作用?
本文的题目是“钱学森的遗产”,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哪些丰厚的财产?请分条陈述。
钱学森是科学家、“导弹之父”,本文不但介绍了他在航天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还重点介绍了钱学森在其他领域的突出贡献。这样写是否会导致详略不得当,重点不突出?请谈谈你的看法。
文中说“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结合全文,探究他阐释了怎样的科学家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
《纽约时报》整版介绍中国作家实属罕见
张放
在2008年奥运前,美国包括CNN在内的各大主要媒体都开始了对中国进行大量全新角度的报道。《纽约时报》“读书版”突然对中国当代红作家及其作品感起兴趣,非常罕见地整版介绍中国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说非常罕见,是因为过去多少年来,《纽约时报》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介绍过中国当代红作家的作品,非说有介绍,也仅仅局限于那些对中国共产党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上,例如2001年初对高行健的吹捧与介绍等。
《纽约时报》首推的是莫言和他的最新小说《生死疲劳》,而且还专门让一个日本插图画家给画了幅插图加以配合。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此书写了评论。其文章以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写法,首先向读者介绍了莫言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并将评论者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了读者。之后重磅介绍的,是姜戎的《狼图腾》。然后是王安忆的最新作
品《长恨歌》,还按照西方出版商的习惯,将第一章免费奉献给了美国读者。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喜欢的话,那就请到书店购买。接下来是介绍了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也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应该说,这家报社的编辑们的眼光与水准都是相当高的。从《纽约时报》“读书版”的排版上看,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更注重的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不过,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在做了连续四本书的书评后,他们给读者提供了更广泛的了解空间:它对更想了解一下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这就是整个版面的右边内容:时报的编辑们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一下当代中国青年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80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其中,就重点介绍了郭敬明,因为他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吧。
从文中知道,评论者对郭进行了电话采访,但这一点也没有妨碍评论者将郭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向美国读者做介绍,介绍文字可以说客观公允,相当准确。评论者并且调侃地说,郭只是支付了法院裁定的给作者庄羽的赔款,但是拒绝道歉,不承认其不道德的行为。评论者继续有些幽默地说道,郭的粉丝们既然看到他不向公众道歉,于是,也就跟着不在意公众在说些什么,继续支持他。实际上,之所以没有把他和他的作品列入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这也从另个角度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还是有一定保留态度的。毕竟,他抄袭了别人。评论者引用王朔的话说,这小子没有一点儿“sense of decency”。之后,评论者还就80后的其他几个写者进行了相关介绍,其中包括张悦然等。不过,评论者又对中国的90后几个小作者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是这些小作者们才令80后写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其实,如果说什么东西最说明美国人认同中国作家的书的话,那就只能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国书排行榜上观风云。最有趣的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比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走得更好的,不是郭敬明的什么东西,而是莫言的这本刚刚出版的名叫《生死疲劳》的书。它昨天已经在图书榜的前400名以内,这本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今天此时再看,已经进入第198名了,这才是巨大的成功。(选自新浪网张放博客,有删改)下列关于郭敬明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纽约时报》的“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当代中国青年小说家时重点介绍郭敬明,是因为这个青年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
B.《纽约时报》的“读书版”重视郭敬明作品仍是“80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这一事实,总体对郭敬明本人及其作品是持肯定态度的。 |
C.《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没有把郭敬明和他的作品加入到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有一定保留态度的。 |
D.在美国图书市场上,郭敬明的作品并不比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排行更好,当然就更不能与莫言的《生死疲劳》比肩。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莫言的新书写的评论,采用的是将书的基本内容和评论者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同时介绍给读者的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的写法。 |
B.《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整版推出中国作家的作品,不仅辅以插图和评论,还按照西方出版商的习惯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
C.《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认为,进入美国图书排行榜的那些仍在走红的中国作家并未像90后作者那样使80后写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
D.《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虽然对郭敬明进行了电话采访,但并没有妨碍他们向美国读者客观、公允和准确地介绍郭敬明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 |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纽约时报》“读书版”集中推出对其最为推崇的中国当代当红作家莫言、姜戎、王安忆和阎连科的书评,这其中也反映出这家报社的编辑们有着相当高的眼光与水准。 |
B.《纽约时报》的“读书版”给读者提供更广泛的了解空间,即对更想了解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所以他们更注重的是中国小说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从排版上可以看出来。 |
C.《纽约时报》在2008奥运以前的很多年,只局限于介绍那些对中国共产党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如此感兴趣并集中地整版介绍中国当代红作家的作品确实非常罕见。 |
D.在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狼图腾》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莫言的《生死疲劳》则已经成功进入第198名,说明美国读者对中国作家的作品已是相当认可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如同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质疑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自己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 “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消息。令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粱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如果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有删节)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
B.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于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 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
C.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它是灵长类 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好像刚明白梁先 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
D.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 |
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做讲座,却只有五位听众,这都说明政
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E.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
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
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你从“继承”、“信念”、“责任感”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永远的门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蛾。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力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的标题“永恒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 人的心灵之门。“永恒”,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永远地被隔断 开来,也可理解为作品更深刻的含义——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 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 |
B.本文是以小院人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的:起头,热烈恳切 盼愿郑、潘二人能发生感情;接着,对二人的缺乏温情暗示缺憾与同情;最后, 许多人看见隔墙上的门,为郑潘二人黑暗“私下勾结”而倍感愤激。 |
C.小说结尾以“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戛然而止。从写法上可见其简约含蓄之妙, 从主题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 |
D.有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诗剧中,要是咱们看见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 |
肯定是会在后面的戏剧的情节入耳到这支枪响”。《永恒的门》中,画师屋内那
只老式的花竹书架即是如许一支“枪”。
E. 小说最后写许多人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插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傲
然怒放。我们根据作品内容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这是潘雪娥迟来的表白。作
品结局安排这样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于有情人的祝愿。联系全文,简要说明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归纳。
小说以“永恒的门”为标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学要切实面向底层
陈树义
近年来,现实主义的回归成为主流文学思潮,底层写作更是近年来文学批评界和学界热议的主要话题。不过,当今的底层写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知错觉与精神悖论。
某些底层写作者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或生活厄境照相式地誊写﹑影印下来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底层写作一味地渲染贫穷﹑剥削﹑残酷﹑绝望,使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视觉的惊悚与感情的宣泄,却忽视了对底层人民除经济的窘迫与社会地位的边缘外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的探求与解析。菲力普·劳顿说:“生存价值问题是当代哲学家们关心的中心”,其实这也应该成为文学的核心命题。由苦难逻辑编织的形而上学的底层写作,其实只能是“伪底层写作”。底层写作关键必须在于对底层人民“认识自己”的引导与召唤。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的存在命题与价值命题作出进一步的追问。
精神悖论也是底层文学亟待解决的文化命题。首先是作为非底层者(作家)的外视角观察与叙述和底层群体的内在体验与外在接受的悖论。底层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失语”,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只能任作家用一种想象式的精神俯视和自认为的“现实主义”来书写。这种书写的结果必然是作家与底层人民的精神隔阂,作品只能在非底层群体交流,成为一道道“奇观”,以资谈论。而底层人民阅读描写自身境遇的底层文学却如同解读“天书”,望而却步。底层大众听不懂知识分子对于底层经验的表述,即使后者使用的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正如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张承志可能是20世纪末率先复活“穷人”和“富人”概念并且宣称为穷人写作的作家。从《黑骏马》到《心灵史》,底层人物始终是张承志小说的主人公。然而,张承志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估计他的大多数主人公读不懂这些小说。确实,某些作家引以为自豪的小说精致构思与叙述策略,与底层人民的阅读存在巨大裂缝,横亘在作者与期许读者之间,难以调和,使得“底层写作”曲高和寡。
虽然底层文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作家的眼睛和手,去发现和呈现底层的生活、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内心,触摸到底层的脉动,毕竟是可喜的事情。但是我们的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展现这些他者的“奇观”,以及展示“奇观”的种种套路和手段,作家的心灵必须穿越喧嚣,真实书写底层“沉默大多数”的心灵,同情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地和心灵世界,同他们一起感受,一同思考,为他们而写作。
(摘自2009年12月01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对“底层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认识自己”进行引导与召唤。 |
B.底层写作是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或生活厄境照相式地誊写影印下来的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
C.底层写作要对底层人民的精神和心理世界进行探求与解析。 |
D.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的存在命题与价值命题作出进一步的追问。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存价值问题”也是文学的核心命题。 |
B.底层群体的基本特征是“失语”,即大多数沉默不语 |
C.张承志是20世纪末率先复活“穷人”和“富人”概念并且为穷人写作的作家。 |
D.造成作家与底层人民精神隔阂的原因是作家用一种想象式的精神俯视和自认为 |
的“现实主义”来进行底层写作,而没有对底层人民的精神和心理世界进行探求
与解析。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要真正进行底层写作,首先必须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认识错觉问题。 |
B.作家只要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同情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地和心灵世界,同他们 一起感受,一同思考,就能进行底层写作。 |
C.作家要解决底层写作中存在的“曲高和寡”的问题,就必须知道底层人民期许什么。 |
D.作家只有真正消除了底层写作上的“精神悖论”,即想象式的俯视和自认为的“现 |
实主义”,才能用自己的眼睛和手,去发现和呈现底层的生活、挖掘和表现人物
的内心,触摸到底层的脉动,写出底层人民喜欢的真正的底层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