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如果他(指德国)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因此,正是为了这些原因,除不得已之外,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他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是不应该象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材料三 对华盛顿会议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华盛顿会议是一次失败的会议,它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更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灾难;第二种观点认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收回了许多主权,应肯定这次会议的积极作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信息,指出英国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反对过分制裁德国?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信息,指出法国处分德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法国为什么这样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选择一种观点简要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会上中国代表石广生的眉开眼笑。原因是什么?各国代表为什么庆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一、
A 《马可波罗行记》插图 B 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C 圆明园遗址中的西式建筑
材料二、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用字母表示)你的理由是什么?
(2)假如就此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让你制定方案,首先应抓住什么环节?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做哪些工作?如果展开分组讨论,对于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甲组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改变了欧洲”,乙组给出的结论是“欧洲改变了中国”,那么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近代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双重特征。据此回答6——9题
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是
A 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最终结果
B 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没有必然的联系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
D 在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手段方面,两者是一致的
2、列强的侵略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这里的“客观条件和可能”主要是指
A 西方新的思想输入和生产方式的传入 B 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C 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 D 导致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扩大
3、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新建、新增资本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但仍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②外国资本仍然控制中国主要的工业部门③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④虽然发展快,但时间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鉴于民族工业的艰辛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是
A 没收 B 调整 C 赎买 D 暂时任其发展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
1、英国在历史上是世界性的大帝国,不少史学家认为,英国在走向大国的过程中,制度的创新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下列制度不属于英国创立的是
A 君主立宪政体 B 自由贸易制度 C 现代工厂制度 D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2、“没有中世纪的痕迹,国家理念开始就有现代文明的机制”,指的是哪个国家的状况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3、在19世纪中期的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俄国在侵略的手段上明显不同于英国,主要是由于
A 地理位置的不同 B 军事力量的不同
C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D 政治制度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他的盟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帝国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国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是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甚至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然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他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
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他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他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他们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文
请回答:
①德国提出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引用有关文字加以说明。
②双方对当时一战的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③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我们应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