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方面来分析材料二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材料三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美国),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摘自《世界文明史》
(3)材料三中英国 “全新的政体”是如何确立的?材料三中美国的是一个怎样的“新的种类的国家”?
材料四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材料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黻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备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
(3)材料二、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
(4)材料二所进行的变发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请回答: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
(3)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4)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实行“新政”,国家建立紧急救济署,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颁布法律,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为了解决材料一中的事件,美国政府实行“新政”,根据材料二,得出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3)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教训?(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工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1)材料一中民族工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域有何特点?
材料二: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1912年孙中山参观张裕葡萄酒集团,为其题词“品重体泉”。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葡萄酒大会上4种葡萄酒获金奖。
(2)1912-1918年张裕葡萄酒集团迅速发展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一个缩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期获得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3)民国初期和新中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发展各侧重于什么领域?(4分)这两个时期工业化发展后来又遭遇挫折,主要原因各是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兵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摘选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亚。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摘选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中“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归纳地理大发现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市场的发展?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地理大发现有哪些积极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