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侯,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
如果看到漫画“人头猴身的达尔文”,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 | B.林则徐 | C.洪仁玕 | D.严复 |
1970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主要新闻可能是关于()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
B.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文艺战线成就斐然 |
C.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
D.杂交水稻“南优”2号首次培育成功 |
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报道:“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
A.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 B.“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
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 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没有搞清楚马克思是哪国人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