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以下近代西方代议制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史实 史论
| A.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
| B.联邦宪法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维护了美国大州的利益 |
| C.1875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巩固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
| D.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并通过宪法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 |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这一观点重在()
A.肯定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B.强调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C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的突破
D强调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是()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 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
|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 |
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
| A.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 | B.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 |
| C.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 D.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
|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
|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
|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