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年十三,善属文。多游鄠、杜间,尝馆于张琼家,琼,武人,赏白有才,遇之甚厚。白豪俊,尚气节,重交友,在词场中称甚著。
建隆二年,窦仪典贡部,擢进士甲科。乾德初,献文百轴,试拔萃高等,解褐授著作佐郎,廷赐袭衣、犀带。蜀平,授玉津县令。开宝中,阎丕、王洞交荐其才,宜预朝列。白以亲老祈外任,连知蒲城、卫南二县。
太宗潜藩时,白尝贽文,有袭衣之赐。及即位,擢为左拾遗,权知兖州,岁余召还。泰山有唐玄宗刻铭,白摹本以献,且述承平东人望幸之意。预修《太祖实录》,俄直史馆,判吏部南曹。从征太原,判行在御史台。刘继元降,翌日,奏《平晋颂》,太宗夜召至行宫褒慰,且曰:“俟还京师,当以玺书授职。”白谢于幄中。寻拜中书舍人,赐金紫。
太平兴国五年,与程羽同知贡举,俄充史馆修撰、判馆事。八年,复典贡部,改集贤殿直学士、判院事。未几,召入翰林为学士。雍熙中,召白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端拱初,加礼部侍郎,又知贡举。白凡三掌贡士,颇致讥议,然所得士如苏易简、王禹偁、胡宿、李宗谔辈,皆其人也。是时,命复旧制,专委有司,白所取二十八人,罢退既众,群议嚣然。太宗遽召已黜者临轩覆试,连放马国祥、叶齐等八百余人焉。
白尝过何承矩家,方陈倡优饮宴。有进士赵庆者,素无行检,游承矩之门,因潜出拜白,求为荐名。及掌贡部,庆遂获荐,人多指以为辞。又女弟适王沔,淳化二年,沔罢参知政事。时寇准方诋讦求进,故沔被出,复言白家用黄金器盖举人所赂,其实白尝奉诏撰钱惟濬碑,得涂金器尔。
白学问宏博,属文敏赡,然辞意放荡,少法度。
大中祥符三年,丁内艰。五年正月,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三,善属文属:写作 | B.寻拜中书舍人 寻:不久 |
C.白尝过何承矩家过:经过 | D.素无行检素:平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宋白“学问宏博”的一组是
①试拔萃高等 ②擢为左拾遗,权知兖州
③预修《太祖实录》,俄直史馆 ④与程羽同知贡举
⑤召白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 ⑥辞意放荡,少法度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①③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丕、王洞推荐宋白入朝为官,但宋白因为父母年迈,请求继续在外任职。 |
B.宋白按太宗的要求摹刻了泰山唐玄宗的刻铭,献给太宗,并请求他亲自去山东。 |
C.宋白三次主持贡举,招来不少非议,但他也确实选拔了不少优秀的文人学士。 |
D.寇准攻击宋白的妹婿王沔,使王沔被罢官,接着又诬陷宋白收受举人的贿赂。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武人,赏白有才,遇之甚厚。
(2)俟还京师,当以玺书授职。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标在文中)
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
缜又著《神灭论》,以为:“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太原王琰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以杜缜后对。缜对曰:“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注】关:穿。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标在文中)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矩,安肃人。万历中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二十六年提督东厂。为人平恕,识大体。尝奉诏收书籍,中有侍郎吕坤所著《闺范图说》,帝以赐郑贵妃,妃自为序,锓诸木。时国本未定,或作《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大指言贵妃欲夺储位,坤阴助之,并及张养蒙、魏允贞等九人,语极妄诞。逾三年,皇太子立。
至三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昧爽,自朝房至勋戚大臣门,各有匿名书一帙,名曰《续忧危竑议》,言贵妃与大学士朱赓、戎政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养志、锦衣都督王之桢、千户王名世、王承恩等相结,谋易太子,其言益妄诞不经。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时大狱猝发,缉校交错都下,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之桢欲陷锦衣指挥周嘉庆,首辅沈一贯欲陷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已而百户蒋臣捕皦生光至。生光者,京师无赖人也,尝伪作富商包继志诗,有“郑主乘黄屋”之句,以胁国泰及继志金,故人疑而捕之。酷讯不承,妻妾子弟皆掠治无完肤。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且狱无主名,上必怒甚,恐辗转攀累无已。礼部侍郎李廷机亦以生光前诗与妖书词合。乃具狱,生光坐凌迟死。鲤、正域、嘉庆及株连者,皆赖矩得全。
三十三年,掌司礼监,督厂如故。帝欲杖建言参政姜士昌,以矩谏而止。云南民杀税监杨荣帝欲尽捕乱者,亦以矩言获免。明年奉诏虑囚,御史曹学程以阻封日本酋关白事,系狱且十年法司请于矩,求出,矩谢不敢。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又明年卒,赐祠额曰清忠。(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作《闺范图说》跋 或:有时 |
B.矩获之以闻 闻:使……听说 |
C.以风影捕系 系:拘捕 |
D.俱使人属矩 属:委托 |
下列能够说明陈矩“为人平恕识大体”的一项是( )
①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 ②敕矩及锦衣卫大索 ③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 ④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 ⑤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 ⑥已而密白之,竟得释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矩,安肃人,明神宗时先后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和东厂提督,他为人公正宽容,能识大体,被皇帝看中并被重用。 |
B.在“妖书”案中,陈矩拒绝请托,不事株连,结案时将主犯定为皦生光,既处罚了皦生光,又给了神宗一个合理的答复。 |
C.云南税监杨荣被杀,神宗欲逮捕当地闹事百姓,因为陈矩进言而没有下令,这样就避免了一场灾祸的发生。 |
D.御史曹学程被关押在监狱将近十年,趁机向陈矩求情,却被陈矩当面拒绝了,这说明陈矩是一个按规章办事的人。 |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1)时大狱猝发,缉校交错都下,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
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相率设席受经接受,学习 |
B.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诬陷 |
C.无庸列置郡县,殚财屈力竭尽,耗尽 |
D.帝独明其亡他无,没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判铨欧阳修为之请数为所诎 |
B.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光亦以充可告语 |
C.民困于烦苛充与议变法于前 |
D.自新法之行及确之预政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
B.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化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问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选自《清文选•芋老人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尽一器,再进尽:全部 |
B.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走:步行 |
C.厚资而遣之资:资助 |
D.特怪老人虽知书特:特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C.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D.无不同于芋焉于人为可讥 |
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因图报,让芋老人的儿 子不再当佣工了。 |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 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
C.文章由相同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归,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整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 |
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