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后面题目。
租房三天的女人
江泽涵
我家楼下有一间小屋,搁着旧家具,闲着也浪费,干脆租出去。刚贴出信息,就有人来电话询价。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粗犷而略沙哑。说电话里说不清,人在楼下的电话亭,请我下楼商量。
快到一楼了,我闻到一股淡淡的腐味,可能感冒鼻塞,也可能真死老鼠了。
楼梯口站着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糙黑,衣着很旧,但洗得干净。女人冲我笑笑,带了一丝勉强,我回了一个招呼。简单介绍了条件,问要租多久。
“俺……三天!”女人拽紧了拳头,不及我变脸,紧接上,“俺……我给两百,成吗?”似失了勇气,又像在恳求。
不像找茬的。我也软下了:“光三天,还是住旅馆吧,搬东西也麻烦呀?”
“太贵了,而且……”声音沉了下去。
不像作风不正的。我不敢大意:“能告诉我,你这三天要干什么吗?”
女人涨红了脸,嗫嚅:“我女儿要来看我。”
我一愣,问女人原来住哪儿。
“在……住宿舍的。”女人说,“服装厂的。”女人说,“八个人一间,不准留客的。”女人说。
我向来不爱招麻烦,这次破例。女人欢天喜地地抱紧了拳头。她手脚很利索,一寸一寸拖起地板,瓷砖也擦得锃亮。
第二天一早,女人骑着大三轮搬来了,一床洗白的被褥,一套旧炊具,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我问女人还需要什么。她讪笑:“你家阳台好多花呢,借俺一盆行不?”她盯着我的眼睛。我说不好都难了,挑来挑去,选了茶几上的水仙。
夜宵后我去散步,路过小屋。亮度不高的台灯下,一个女孩正在写作业,朴素,大方。女人在旁静静地陪着。女人和女儿都洋溢着笑。
“丫啊,这张是啥?”女人拿起一张纸。
“学生档案表啊。”
“高一不填过了吗?”
“这张高考要用啦。”女儿一栏栏写下来,忽然喊,“海王星服装厂!妈,我还记得你的单位呢。”
“妈工作不好呢。”
“没呢,咱班都是工农子弟呀。”
女人笑了,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我明儿想去你厂里参观下。”
“可远了。周末也放假。妈明儿带你到附近逛逛,缺啥妈给你买。”
女儿摇摇头:“啥都不缺呢。”
送走女儿后,女人捧着水仙来退房。下个房客也没找上门,我只收了半价。女人后来又折回送了我一篮水果。
半月后,我的感冒总算好了,到哪儿都精神抖擞。兴之所致,我到老区拜访朋友。路过海王星服装厂,想起了租三天房的女人,现在应该正忙碌着。
临近一条老巷,酸腐味袭人。我往里走了几步,立时傻眼。晒场大的一块地上,一叠叠硬纸板,一袋袋废纸,一串串瓶罐,堆积如山。细看之下,山中还有一间屋子,木板架起的,六七平米,一张床,一条方凳,再无空地。屋侧是一辆大三轮,后面绕出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黝黑……我感到眼睛被灼伤了。
(选自《特别关注》,2014.11有删改)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租房女人的形象及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几次三番描写到租房女人的“笑”,试探讨笑的原因及其所具有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处“屋侧是一辆大三轮……灼伤了”与前文有诸多照应之处。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读者认为本文的“租房女人”其实是高中课文《包身工》里工人的缩影。结合文章,试从工作环境、各自的命运等角度来分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以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关“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
C.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 识体系。 |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 |
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 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 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 |
们不得而知。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 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 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 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 |
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8-20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 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周瑜是“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
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对这一细节进行简要赏析。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17题。
山乡的五月
金 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500多块,行不?”
父亲这才说:“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选自《语文世界》2009年第6期)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
(2)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 “摇头”和“点头”的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请简析。小说结尾写道:“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做“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做“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有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
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生存于实况,却又不满足于实况,于是常常产生一种幽微的情意。这种情意有所求,是处于十字街头而向往象牙之塔。这样的情意就是诗情。本此情而创造各种形式的象牙之塔,所创造的就是诗境。诗情诗境源于人类的“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的,即使不会表现,不肯表现或不能表现。而文艺作品中或浓或淡的诗情,或隐或显的诗境,则决定其品位的雅俗。诗情诗境关系密切。诗情中有诗境,只是还欠明朗,欠固定;诗境画成,欣赏,神游,感受的仍是诗情。深而言之,诗境“象”是在外,却只有变为在内时才能成为现实。如“白云生处有人家”,实况中有,是实境,不入诗句就不能具有想像中的纯粹而明晰之美;而诗句只是文字,须经过领会、感受才能成为诗境。因此,谈诗词,兼顾内情外境,可以总称为诗的意境。意境是所想见的一切境,包括不美的和不适意的,而诗的意境则不能是不美的,不适意的。
人所经历,如果都称为境,可分为实境、梦境和意境。午饭吃烤鸭是实境,夜里梦见吃烤鸭则是梦境。实境自然是大户,但清规戒律多,如烤鸭,钱袋空空不能吃;梦境就可以,如庄周梦为蝴蝶。但梦境有个大缺点,是醒前欠明晰,醒后即断灭。实境和梦境的分别,前者实而后者虚,前者外而后者内。诗的意境,离实境较远而离梦境较近,因为它也不在外而在内。但它与梦境又有大分别。诗的意境是主动的,而梦境不是。因为是人所造,就可以从心所欲,取舍适意。它是选择之后经过组织的,所以简洁而明晰。别于梦境的繁芜模糊这一点,使诗的意境大有作用。时间短的,吟“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心里会一阵子飘飘然;时间长的,一些所谓高士真就踏雪寻梅去了。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生活要枯燥得多。这样,为诗的意境定性,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它是“现实的梦”。
人,不免于惆怅而言,都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生涯只此一度,实况中无能为力,就只好作梦,以求慰情聊胜于无。黑夜梦太渺茫,所以要白日的,即现实的梦。诗词的创作或吟读,都是在作白日梦。这或者是可怜的,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希求而不能有既是常事,就只好退而安于其次,念念“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以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之类,以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苦短时间能够“化”。化是移情,移情就是移境。比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类,短时间因念彼而忘此的情况就更加明显。由人生的角度看,诗词的大用就在于帮助人们取得这种变,纵使只是片时的“境由心造”。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诗情诗境源于人类的“欲”,是人类与生俱来,人人都有的。 |
B.诗情的浓淡,诗境的隐显,决定着文艺作品品位的雅俗。 |
C.诗情诗境关系密切,总称为诗的意境。 |
D.诗的意境是美的,适意的。 |
对“诗境‘象’是在外,却只有变为在内时才能成为现实”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诗情中已有尚欠明朗固定的诗境,而透过诗境感受到的仍是诗情。 |
B.外在实境用诗句加以描绘就成为诗境。 |
C.外在实境经过领会和感受就成为诗境。 |
D.将实境写入诗句,再经过领会和感受就成为诗境。 |
从第二段文字中,概括“诗的意境”的特点是:
“由人生的角度看,诗词的大用就在于帮助人们取得这种变”,从文意看,“变”指的是什么?试另举一句诗词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