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清政府考虑调整民族工业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
| A.扩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影响 |
| B.甲午战争后出现的财政危机 |
| C.洋务企业生产利润的刺激 |
| D.帝国主义提出了扩大市场的要求 |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2008年泰州第一次联考)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应是
| A.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 | B.八国联军侵华 |
|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D.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辛丑条约》的内容与以前不平等条约相比,主要不同点有()
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②列强取得在北京驻兵特权③清政府禁止人民反帝斗争④增加通商口岸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