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4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以大量数据和生动事实,全面展现了60多年来西藏社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下面摘录的是白皮书部分数据与事实:
事实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建立起新型的民族关系,藏族与其他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事实二:2013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23元。西藏经济逐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发展步伐基本上与全国同步。
事实三:目前,在西藏自治区34244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31901名,占93%以上,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回族、壮族等均有自己的代表。
(1)结合事实一,说明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建立起怎样的新型民族关系。三个事实分别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个原则?
(2)中央多次指出,在西藏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在西藏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说,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自困。我们要秉持茂物目标精神,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不能“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简要分析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什么对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然而,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面对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搀扶等现象)种种负面新闻, 人们开始怀疑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正遭遇“道德寒冬”。面对这一窘境,需要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向善的因素,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并加强立法让那些主动去“扶”去“助”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扶得起”变成人人欲为的德行,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为,某市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总结提炼出“包容 尚德 崇法 诚信 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把文明创建作为“最大的惠民工程”来抓,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实施文化振兴工程,开展积极向上的群体性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文化氛围,引导市民长期投身文化建设。通过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人文内涵,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提振城市精气神。
结合材料,从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影响角度,说明文化建设在该市创建文明城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于每年春节期间在全球五大洲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慰侨访演活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和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深刻结论。“实干”从哲学上说可以是“实践”,也可以是“劳动”。“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苦的劳动来创造”,唯有“实干”方能兴业兴邦,益民、益天下。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2)依据材料二,从《生活与哲学》上说明在“实干”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做到正确的实践,请你提供两条方法论的建议。
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中国政府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梳理其内在机理,才能因势利导、有效解决。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破解环境难题,治理空气污染就是要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空气污染治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应如何实现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