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材料三: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四:(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回答:
(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明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嘉、隆(明世宗嘉靖和穆宗隆庆年间)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扰,而事亦易集。然粮长、里长,名罢实存,诸役卒至,复佥农氓。
——摘编自赵恒烈、徐锡祺主编《中国历史资料选》
材料二丁粮同属朝廷正供,派之于人与摊之于地,均属可行。然与其派在人而多贫民之累,孰若摊在地而使赋役之平。况盛世人丁,永不加赋,则丁银亦有一定之数,按地均输,更易为力。查各属人丁,多寡不等,今就一邑之丁粮,均摊于本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摘编自赵恒烈、徐锡祺主编《中国历史资料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以上两种税制改革主要内容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税制变化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表达历史事实,其中隐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材料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重要近代工业
材料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 |
专业 |
备注 |
经学科 |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
各科预科阶段均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
政法科 |
政治、法律 |
|
文学科 |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
|
商科 |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
|
格致科 |
算学、化学、物理等 |
|
农科 |
农学、林学等 |
|
工科 |
机器、造船、电气等 |
|
医科 |
医学、药学 |
——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从以上图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指出清政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历史潮流看这种思想的主要局限性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的内阁在19世纪中叶时,是秉承议会旨意管理国家的“执行委员会”,但到70年代以后,它的权力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议会的立法权在很大程度上为内阁所控制,因为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下院的真正工作无非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根据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通规程》,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要由政府参加。据统计,从1887年到1897年,政府参加的时间平均达到议会全部时间的84.5%,因此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美国)1870年的一项国会法案,授权总统使用军队以保证《宪法15条修正案》的实施,这就扩大了总统的军事权。进入20世纪后,权力向总统手中集中的趋势愈益加强,最终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的现象。
——摘编自刘祚昌 王觉非主编 《世界近代史·下卷》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制定了《联邦行政程序法》,德国、西班牙、荷兰、日本等也相继制定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的兴起导致了控权机制的变迁,对行政权的约束从传统的事后司法审查,转变为对行政行为的事前、事中控制。
美国国会在罗斯福连任四届之后提出了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丹麦在1953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引入国会监察使制度,监督军队和行政系统。……一方面,通过立法将一部分行政权力交由介于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社会组织行使。另一方面,让公民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如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或提交书面资料、书面意见,或通过书面或口头辩论等方式参与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通过陈述、申辩、取得行政咨询和听证等形式参与实施各种具体行政行为。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后半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一些西方国家是如何限制行政权力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目前我国政府进行行政权力改革的看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常樊然并屿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二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下:
(一)对于学说……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怠难成立。
——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君》
材料三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人才云集,面目一新。像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都来到北大教书。李大钊、陈独秀和他们一起,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与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斗争,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顾颉刚《蔡元培先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述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请回答:
(1)有人说是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你怎么看?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