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离开城市前去垦荒的人们
请回答:(1)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玉米运动”推行后,许多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导致计划破产。原因是     
(3)赫鲁晓夫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从政治学角度出发,它违背了        ,得到什么认识?
(4)从气候条件分析,与美国相比苏联农业不稳定的原因?
(5)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
——《明代习俗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晚期社会观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根源。
材料二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针锋相对,它发轫于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承诺。自由主义希望有一个能促进个人自由的社会。自由主义者反对君主、贵族或教士控制政治和社会,反对政府专横地干涉个人自由。经济政策对自由主义者来说也很重要。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立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指导性理论。在斯密看来,自私——乃至贪婪——是推动人们勤奋工作和创造财富的动力。政府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将自己干预经济的行为限制在保证法律和秩序的范围内。
——丹尼尔·谢尔曼等《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主义思潮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三“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癫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代言。
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
(3)材料三反映了两个时期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西斯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主要动力;而法西斯主义就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种毒瘤,是帝国主义追求霸权的一种最疯狂的表现。
——李巨廉《战争历史运动坐标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雅尔塔体系对法西斯国家及其仆从国进行了处置,联合国取代了无能的国际联盟,五大国共享“否决权”,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欧洲中心不复存在,美、苏分别成为半个世界的领袖。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
(1)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评述雅尔塔体系。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正是在这里,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这种机制实际上是由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关系组成的。
——摘自马克壶《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机制是如何“由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关系组成”的?
(2)据材料指出促使美国政治机制形成的条件。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加安全﹐而不是更不安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一贯的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没有其他的神。……非暴力植根于真理中,反之亦然。……我信仰世上各种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法典,并以这些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每种宗教都能从其他宗教中获益。
——[印度]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獗暴行(印度教徒对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屠杀)。……毫无疑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在穆斯林世界中,甘地的形象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头号敌人变成了东方世界的杰出之子。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谈到了(甘地思想有)“一种为了印巴友谊而产生的新的了不起的感情愿望”。
——[印度]克里帕拉尼《甘地》
材料三人们只需要打开每天的报纸就会知道,宗教分歧是当今世界一个爆炸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素……对此的反应要么是退回我们自己的团体之中,将藩篱筑得更高;要么是将宗教因素撇在脑后。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宗教多样性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某种互相尊重和与不同传统和文化背景的邻居真诚对话的基础,一个我们能够由此出发,共同努力面对困扰人类的深层伦理和精神问题的基础。
——[美]朱迪丝·博玲《中国文化朝觐:宗教多样性探索》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甘地思想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在穆斯林世界中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甘地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启示。

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终学校……特旨明谕天下,罢废八股,自岁科试以至乡会试各项考试,一律改用策论,以明圣道,讲求时务……以研究古今中外之故,务为有用之学,风气打开,真才自奋……臣愚以为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
——孔祥吉编著《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
材料二 今废时文者,恶八股之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也,非废四书五经也。……乡会试的三场考试中……第一场试以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此为中学经济。……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其磨勘之日,于三场尤需从严,如有四书义、五经义理解缪妄、离经叛道者士子、考官均行黜革。以前两场中经济补益之,而以终场四书义、五经义范围之。
——[清]张之洞等《妥议科举新章折》
材料三……朕(光绪帝)详加批阅,所奏(《妥议科举新章折》)各节剀切周详,颇中肯綮,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两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清]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一日
材料四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最为主张革新的团体。当人们从张之洞集团以及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
——茅海建《<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教育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育改革作用的认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教育主张上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采纳张之洞方案的政治意图,综合材料三、四,指出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