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13年10 月6 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0 月10 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的科技成果按照发明的时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最有资格体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特征的发明是_______。(填序号)
(2)“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的时代,那时也是西方资本主义野蛮扩张,建构世界市场的时代。面对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侵略,19世纪的中国先后出现哪些新思想?
(3)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从来就是一面双刃剑,无论在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还是信息时代的今天都是如此。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之花,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图所反映的思想理论指导了哪一场革命运动的发生(1)?这场革命运动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表现有哪些?(3分)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发起的一场运动的名称。请概要指出这场运动的意义。
材料三 ……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
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
——毛泽东
(3)材料三出自毛泽东的哪篇文章?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
1992年1月26日《深圳特区报》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材料三 、四两位伟人的共同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活跃与发展,并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清 《弟子规》
(1)简述材料一涉及儒家的主要思想?分析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2)结合材料二、三、四,指出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是怎样批判理学的?
这些思想批判,是在怎样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萌生的?
材料五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的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指封建社会,引者注)末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3)阅读材料五,结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和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说明为何“前者是中世纪末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2)材料二是否表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证明你的判断。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4)你认为材料四中家庭改革后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2分) 概括上述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