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启蒙运动史上,孟德斯鸠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对现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他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
(2)据材料一、三,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其目的何在?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美国立法实践中的体现。
(4)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评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随着华盛顿对远东局势的恶化愈发关切,美国对深陷战争灾难的中国人民的声援此起彼伏。赛珍珠的畅销小说《大地》书中后半部分那感人至深的描绘,激起了人们对坚强勤劳的中国农民形象寄予广泛的同情。这种形象与日本军队在中国到处烧杀抢掠的新闻报道和摄影图片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强烈对比。美国对中国的支持体现在两种形式上:官方的政府贷款(1940年春季为2000万美元,1944年11月为1亿美元),以及非官方的与饱受苦难的中国人团结一致。1937年,一位退役的空军军官克莱尔·切诺成为中国的空军顾问,随同他一同前往中国的有一群受雇佣的美国飞行员,即“飞虎队”。他们代表外国势力为中国服务,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默许。1941年4月,罗斯福总统签署总统令,使得这种出于金钱目的的受雇佣行为合法化。1941年10月罗斯福政府还向重庆的蒋介石政府派去了一个官方的美国军事使团。
——摘自(美)科勒著《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罗斯福总统对中国军事援助策略变化的背景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钱
材料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正像五十二年前他叔父所做的那样。一年后,他恢复帝国,自称拿破仑三世。于是在相距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两次走上同一条道路:革命——共和——帝国。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法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革命。这以后法国的各派政治力量都进入合法斗争,和他们的英国同僚一样,规规矩矩坐在议会大厅中用举手来改变政局了。从 1789年起,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法国用革命来解决政治问题,造成激烈的社会动荡,但当问题真正解决时,却没有用革命的手段。这就是法国的政治现代化之路。
——摘编自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
(1)用史实说明法国“两次走上同一条道路”的表现,据此概括法国政治现代化之路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的政治现代化之路“当问题真正解决时,却没有用革命的手段”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张居正)到万历九年(1581年)决定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各地,使它成为全国统一的新赋役制度。这就是《明史·食货志》所说的:“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把过去按照户、丁派役的方法,改为按照丁、粮(地)派役,也就是说,把徭役的一部分转移到税粮(土地)中去。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农民继续“携家远徙”,四处流亡,清廷的赋役收入仍难得到保证。这时,统治集团中才开始有人尖锐地意识到,“丁、粮同属朝廷正供,派之于人与摊之于地,均属可行;然与其派在人而多贫民之累,孰若摊在地而使赋役均平?”清政府迅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在不放弃丁银原额的前提下,只巧妙地改变一下征收方式,即将康熙五十年已固定的全国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余人丁应交纳的三百三十五万余两丁役银总额,平均摊入多到全国各省之诸州县的田赋银中,按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了银若干计算,然后一起输纳征解。这就是所谓“摊丁入亩”制度。正式的摊丁入亩,始自雍正初年。
——摘编自白寿彝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在内容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赋税制度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在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的理论。常常有人认为亚当·斯密主张的是政府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越小越好,一个自由的市场能够解决一切经济问题,并让所有的人都能获利。“自由放任”的主张成了他的经济理论的标签,但这种说法过分简化了斯密的经济理论。实际上,他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政府采取某种形式的干预,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在现代西方,斯密被认为是自由企业之父。
——摘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认为资本经济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已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实现均衡,危机和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凯恩斯站在改良主义立场,想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只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国家干预或调节,便可以解决失业与危机。经过论证,他的理论被纳入了西方正统经济学的轨道,战后被广泛传播。影响着西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材料三
汉森在1941年发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中,较系统地解释了“混合经济”的含义。他认为,从 19世纪末期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逐渐变为私人经济和社会化经济并存的“公私混合经济”或者“双重经济”。汉森认为,这种“混合经济”具有双重的意义,即,生产领域的“公私混合经济”(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和收入与消费方面的“公私混合经济”(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福利开支与私人收入和消费的并存)。
后来,(1948年)萨浮尔森在《经济学》中也专门论述了“混合经济”。他认为,“混合经济”就是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共同对经济实行控制,但是,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更为重要。
——摘自王志伟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这两种经济理论在主要观点上的异同,并简述出现这种不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混合经济”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其在20世纪70年代对西方国家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