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6分)
1500年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世界联系不断加强,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图
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西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实际传播到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子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点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人类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回答:
(1)读材料一,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各举两例。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成型。到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真正的世界大市场。
材料二“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
材料三 现代世界的经济现象
海地人用泥土做饼充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导致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三个重要史实。(3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3)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出卖。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2年5月22日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为六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另外在承租土地上不得使用雇佣劳动力。1925年11月,苏维埃政权发布新的法令放宽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力的条件。
材料二 中国粮食产量统计表(万吨)
1952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84年 |
1990年 |
16392 |
19595 |
20000 |
17000 |
14750 |
16000 |
40712 |
43500 |
材料三 从1958年夏季开始,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国七十四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民有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各民族总农户的99%以上。
当时,提出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完成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穷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展开了叫“生产责任制”某些尝试……1983年,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灭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什么政策进行了修正?请分析指出这一修正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1958-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4)材料一和材料四反映的问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材料二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材料三 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这此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通过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材料二:“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儿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此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如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时,人民就有权利来废除它……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
材料三:“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覆议一次。”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什么文献?哪年发表的?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献?哪年发表的?它有什么局限性?
(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献?哪年发表的?从材料看它确定的是什么政体?有何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休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8分)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8分)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