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克里木战争失败 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③④ |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 A.首倡民主与科学 |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
| 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 D.宣传马克思主义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 C.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 A.经济的现代化 | B.器物的现代化 |
| C.制度的现代化 | D.精神的现代化 |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
| B.张之洞的《劝学篇》 |
|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
|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