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比较学习】
表1:"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有关内容

名称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成果
珍妮机、蒸汽机、
汽船、火车
电灯(爱迪生)
(卡尔·本茨)
飞机(莱特兄弟)
原子能、计算机
航天技术、生物技术
进入时代
时代

时代

(1) 结合所学知识,填写表1中①②③处的内容。
【论从史出】
表: 英、德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比重(%)

年份
国家
1870年
1914年
英国
31.8%
14%
德国
13.2%
14.3%

(2)据表2的史实,推理得出结论。
【学法运用】
图中所示内容是王明、李建、张红同学对"三次工业革命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的评价。

(3)写出图中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不正确的同学姓名,并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两例。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阅读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 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2)除了材料二中的迁都外,你知道他改革的措施还有那些吗?4分)
(3)根据材料三说说他改革有什么作用?

材料分析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读诗感悟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什么人? (2分)
(2)秦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那些?(4分)
(3)汉武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有那些?(3分)

在中国近代史上,共产党和国民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历经合作、对抗,深刻影响首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首次合作]
(1)歌谣“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哪一次历史事件?
[兄弟阋墙]
(2)1936年为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什么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共派谁去西安谈判?最终结果如何?
[同仇敌忾]
(3)1937—1945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何时宣布无条件投降?
[内战烽火]
(4)示意图有助于表达历史事件之间的结构、关系或演变过程。观察理解下面示意图,写出该图有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