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C.吾从而师之 |
D.闻道有先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B.①择师而教之②而耻学于师 |
C.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生乎吾前 |
D.①不拘于时②学于余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 “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③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④,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⑤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嚼:把酒喝尽。③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④中訾: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⑤驩:喜悦欢欣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姊子负解之势倚仗、凭借 | B.解使人微知贼处暗中 |
C.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敬重 | D.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既然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郭解深受人们肯定的一组()
①箕踞者乃肉袒谢罪②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③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④诸公送者出千余万⑤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 ⑥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个子矮小,为人精明强悍,不喝酒。从小喜欢行侠,以德报怨,深受人们的敬重。 |
B.别人杀了他姐姐的儿子,他查明真相后,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收尸安葬。 |
C.卫青将军为郭解求情,但皇帝因一个百姓能使将军替他说话为名坚持让他搬迁到茂陵去。 |
D.轵县一个儒生批判郭解,郭解的门客就杀了儒生并割断他的舌头,郭解不知情。 |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2)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对策:对付的策略 |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养育:养活、抚养 |
C.吾深恨于此深恨:非常遗憾 |
D.天祥临刑殊从容从容:沉着镇静 |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入谕之曰指代前文的文天祥 |
B.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指代上文的“张弘范” |
C.其友止之指代上文的“郡中豪杰” |
D.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指代上文的“言者”的进言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小题。
子曰:“暴虎冯河①,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②,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第七》)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③,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④。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⑤。” (《论语·泰伯第八》)
【注释】①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徒步过河。冯,通“凭”。②惧谨慎、警惕。③葸胆怯,害怕。④绞说话尖刻,刺人。⑤偷薄,淡。 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
B.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 |
C.孔子认为“礼”是“恭”“慎”“勇”“直”的基础,人们的行为都要遵循“礼”。他认为只要有“礼”,一切美德就会自然形成。 |
D.孔子提倡君子要厚待亲人,不遗弃老朋友,这样社会风气才能大兴仁风,人与人之间和睦相亲。 |
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所说的“勇”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如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①,榜人②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戈、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己治筇③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谒。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极④。有土坯磈礧⑤,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浸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⑥,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⑦。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释:①吾谷:山谷名。②榜人:船夫。③筇:qióng 竹手杖。④椒极:山顶。⑤土坯磈礧(kuí lěi):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⑥嵌:山石像张开的样子。⑦索索:索然无味的样子。下列句子是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距离 | B.余已治筇屐治:治理 |
C.然无碑碣志谁某志:记述 | D.余识其言识:懂得 |
下面的六句话,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项是()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 莫辨瀛海
⑤齦腭摩天,崭绝中断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途中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皆因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 |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认为没什么可以阻止他的,于是坚持游山。 |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前往游玩,但由于山上风冷雨洒,打湿了衣服,难以停留,只得在雨稍停后回去。 |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则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
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
(2) 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常在于险远
A.死生亦大矣 | B.侣鱼虾而友麋鹿 |
C.顺流而东也 |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孰能讥之乎?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B.①凌万顷之茫然。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C.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②倚歌而和之。 |
D.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A.以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B.而今安在哉 |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