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欲晡晡 :日落 |
B.诸君即共前遮之遮:遮蔽 |
C.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具:准备 |
D.扼腕终身扼腕:惋惜 |
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的“讳增远”“讳煌”。 |
B.“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
C.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 |
D.“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根据相关材料,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纪实,也可虚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
B.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
C.身为人臣,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在上,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保全自己;在下,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这是余若水最难以被他人比及的节操。 |
D.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
(2)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卒:最终 |
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克:攻占 |
C.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枕藉:交错的躺在一起 |
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蹑:追击 |
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超群、才干卓异的一组是
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 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
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④击魏洲上军尽殪 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⑥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①④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年富,字大有,怀远人。本姓严,讹为年。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英宗嗣位,上言:“……府军前卫幼军,本选民间子弟,随侍青宫。今死亡残疾,佥补为扰。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议多施行。
迁陕西左参政,寻命总理粮储。又会计岁用,以筹军饷,言:“臣所部岁收二税百八十九万石,屯粮七十余万石。其间水旱流移,蠲①逋负,大率三分减一,而岁用乃至百八十余万,入少出多。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之弊。”帝可其奏。三边士马,供亿浩繁,军民疲远输,豪猾因缘为奸利。富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民困大苏。迁河南右布政使。复有言富苛虐者,帝命核举主,将坐之。既知举富者,少师杨溥也,意乃解。富至河南,岁饥,流民二十余万,公剽掠。巡抚于谦委富辑之,皆定。景泰二年春,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时经丧败,法弛,弊尤甚。富一意拊循,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停太原民转饷大同。
富遇事,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声震关中。是时,富威名重天下,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山西参政林厚力诋富,帝日:“厚怨富、诬富耳,朕方付富边事。”削厚官。天顺元年革巡抚官,富亦罢归。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狱。帝问李贤,贤称富能祛弊。帝曰::“此必彪为富抑,不得逞其私耳。”贤曰:“诚如圣谕,宜早雪之。”果无验,乃令致仕。
四年春,户部缺尚书,李贤举富。左右巧阻之。帝语贤曰:“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特召任之。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宪宗立,富请黜左布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论富侵官。富力辩曰:“荐贤为国,非有所私也。”因乞骸骨。帝慰留之,为黜毓。顷之,病疽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
[注]①蠲:juān,免除,除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至河南,岁饥饥:饥荒 |
B.权势莫能挠挠;阻挠 |
C.果无验,乃令致仕验;检验 |
D.帝慰留之,为黜毓慰:抚慰 |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年富为民办实事的一组是
①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
②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
③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
④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
⑤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富在陕西管理粮食储备时曾上书,他管辖的地区费用大,收入步支出多,可裁减闲散多余兵员,淘汰劣等军马,奏章被采纳。 |
B.河南闹饥荒,众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不法者甚至公开抢劫掠夺,河南巡抚于谦对年富十分信任,委任他安抚,百姓终得到安定。 |
C.年富果断勇敢有所作为,曾经因为廉洁正直得罪了一些官员,他们就罗织罪名诋毁、诬陷年富,山西参政林厚就是其中之一。 |
D.李贤推举年富担任户部尚书,遭到一些大臣的强烈阻止,皇帝认为年富贤明,特意授职,年富上任后严格支出收入,控制犯罪。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
译:
(2)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狱。
译:
(3)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
译: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③,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钟尝丁④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刀笔:主管文书的官吏④丁:遭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佯不省佯:假装 | B.一府大震,皆奉法一:一个 |
C.或为匿名书毁亮毁:诋毁 | D.未尝缘故谊有所干干:求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前某事宜行,若止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B.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
D.其为政,纤悉周密/余嘉其能行古道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况钟“刚正”品格的一组是()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③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④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⑤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⑥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到苏州后,况钟巧使计谋,严惩了营私舞弊的不法之吏,震动了全府上下,从而使官吏全都依法行事。 |
B.况钟用簿籍记录地方上官吏的善恶之事,目的是对下属官员进行鼓励。 |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礼贤敬德,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
D.况钟任职期间,深得百姓爱戴,在他为母亲守丧、任职期满当调离时,百姓请求让他留任;死后,百姓聚集痛哭,立祠纪念他。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平安,滁人,小字保儿。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后为先锋。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安击败燕将。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明年,燕败盛庸,回军与安战。安大破之。再战滹沱河,又破之。安于阵中缚木为楼,高数丈,战酣,辄登楼望,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滹沱之战,矢集王旗如猬毛。王使人送旗北平,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八月,安及燕将李彬战于杨村,败之。四年,燕兵破萧县。安引军蹑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敌。安转战,斩真。真,骁将。燕王尝曰:“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燕王乃身自迎战,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已,复进至小河,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寻何福军亦至,与安合。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而粮运为燕兵所阻。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骑遮安军,分为二。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炮。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安等三十七人皆被执。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燕王惜其材勇,选锐卒卫送北平,命世子及郭资等善视之。
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杀。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四》)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失道:迷失道路 |
B.安引军蹑其后蹑:跟随 |
C.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引却:引兵击退 |
D.燕王以精骑遮安军遮:拦截 |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平安作战“材勇”的一组是(▲)
①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②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
③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④安引军蹑其后
⑤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⑥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A.平安率领先锋部队攻打燕王。作战时,燕王因为有些轻敌,被平安打得大败,后来制造假象,迷惑对方,才得以逃脱。 |
B.作战时,平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成为楼台,高达几丈,战争进行的激烈时,就登楼眺望,并用强弓向![]() |
C.平安在与燕王的战斗中,多次打败燕王,并斩杀燕王的爱将。后来他与何福的军队会合,使燕军非常害怕,燕王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脱铠甲。 |
D.因粮草运输遭燕军阻截,平安分兵前往迎战,燕王率精锐骑兵拦截他,使平安军队一分为二。第二天,燕军又突然迫近军营,发了三炮,致使安军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平安被捕。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译文:▲
(2)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译文:▲
(3)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问,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
:“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
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特:只,不过 |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道,道理 |
C.惟稍夺其权稍:渐渐地,慢慢地 |
D.上素嫌其人,不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一举而下泉涓涓而始流。 |
B.上因晚朝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
C.岂得以喜怒专之,请息交以绝游。 |
D.上意释然,卒相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
B.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
C.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 |
D.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2)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 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