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以孙氏在吴,而祖父世为将相,有大勋于江表,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二篇。
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成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囧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让机恶之,作《豪士赋》以刺焉。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颖以机参大将军军事,表为平原内史。
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颖不许。机乡人孙惠亦劝机让都督于粹,机曰:“将谓吾为首鼠避贼,适所以速祸也。”遂行。颖谓机曰:“若功成事定,当爵为郡公,位以台司,将军勉之矣!”机曰:“昔齐桓任夷吾以建九合之功,燕惠疑乐毅以失垂成之业,今日之事,在公不在机也。”颖左长史卢志心害机宠,言于颖曰:“陆机自比管、乐,拟君暗主。”颖默然。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机录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机司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超宣言于众曰:“陆机将反。”及战,超不受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颖大怒,使秀密收机。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注】①囧,齐王司马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居群士之右:上面
B.适所以祸也速:招致
C.机司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采用
D.使秀密机收:收拢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
B.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
C.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
D.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祖辈父辈对江表有大的功勋业绩,陆机写作《辩亡论》二篇,慨叹孙皓抛弃祖业,评论孙吴兴亡的原因,也想表述祖辈父辈的业绩。
B.陆机因为三代为将,且客居他乡做官,很快居群士之右,引来他人的忌恨,也曾坚辞都督之职,但司马颖不答应,陆机最终还是领命而行。
C.陆机为成都王效劳时,曾自比管仲、乐毅,认为齐桓公因为统一天下的功劳封任管仲,燕惠王因怀疑乐毅因而功败垂成。
D.陆机因事得罪了成都王宠幸的孟玖兄弟二人,因而被陷害,他死后,雾气弥漫,狂风吹断树木,平地下起深雪,士卒都为他痛心落泪。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
(2)及战,超不受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明史•周顺昌传》)
(乙)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下列各项中能表现“士民德顺昌甚”的一组是
①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②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③请以民情上闻
④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⑤谋断水道,劫漕舟⑥敛赀财以送其行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对上面两段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士民德顺昌甚”的角度,详细地写出苏州市民斗争的全过程,如“众咸愤怒”,“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众益愤”,“众纵横欧击”等,而乙文只写“众不能堪”。
B.甲文着力渲染市民抗暴的声威,如“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在群众欧击下,“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而乙文只写“抶而仆之”,“噪而相逐”。
C.两文详略的不同是因为一为传记,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顺昌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顺昌的感戴;一为碑记,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死义的经过。
D.两段文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例如甲文中“旗尉东西窜”“逾垣走”“自是缇骑不出国门”和乙文中“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等都侧面表现了阉党及其走狗的色厉内荏。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
(2)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4)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1]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2],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3]。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4]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5],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1]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下文的正德八年系公元1513年。 [2]生女、子:此指生了双胞胎。 [3]加健:更加费劲。 [4]姁[qú渠]姁:和蔼亲切。 [5] 缉纑:搓麻线。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家人画工画延:聘请。 B.孺人桂讳:忌讳。
C.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馈赠。 D.有光七岁与兄有嘉入学从:堂房亲属。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二子肖母也众人皆醉我独醒,是见放。
B.孺人吴家桥臣进退,实为狼狈
C.中夜与妇泣后六年,余久卧病无聊
D.世有无母之人屈原放逐,赋《离骚》

下列对原文的鉴赏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家中的“老妪”好心办了错事,为了帮助母亲避孕,让她喝了民间避孕偏方,从此失声变哑。
B.归有光的母亲何氏,世居吴家桥,娘家富有,却热爱劳动,生了许多小孩后也不停地干活。
C.本文虽名为“先妣事略”,但材料极为丰富,作者对母亲生前的琐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D.《先妣事略》和《项脊轩志》一样,都是借助写生活中的琐事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中没有一处直抒胸臆的笔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
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选自《晋书·贺循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教大行,邻城之宗:尊崇
B.辰别帅石冰有扬州略:侵占
C.循少家难婴:缠绕,遭遇
D.及敏破:突破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申之孝悌之义
B.及陈敏乱,诈称诏书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论州府,皆不见省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循丹阳内史既自以心形役

下面全能表现贺循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 ②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
③转侍御史,辞疾去职 ④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⑤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⑥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①②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
(2)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
(3)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诏书特下,臣郎中拜:授给官职
C.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拔擢:提拔,提升
D.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薄:与“厚”相对

下列句中划线“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臣险衅,夙遭闵凶 B.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臣无祖母,无至今日 D.是区区不能废远

下列对课文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①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B.②段先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特殊情况。他当初仕蜀是想谋取官职显达,也想自命清高,考虑名誉节操。
C.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母孙二人互相依靠,性命相关。
D.①段以叙述为主,表明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②段以议论为主,重在说理,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

请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太夫人忧:父母的丧事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尊敬兄长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范、富、欧阳四杰,除了范仲淹外,作者同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人中的杰出人才一般对待。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等人为例,是为了与范仲淹形成类比,说明范仲淹早年就有辅佐人君、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