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揜①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己》)
【注解】①(yǎn):通“掩”,覆而取之,罩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当,与不知同当:适合 |
B.子列子常射中矣中:靶心 |
C.齐攻鲁,求岑鼎求:寻求 |
D.恶其三人而杀之矣恶:诽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水出于山而走于海宣子田于首山 |
B.退而习之三年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
C.因国人之欲逐豫因之以饥馑 |
D.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下列都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① 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②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③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 ④贤固若是其苦邪
⑤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⑥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名士、达师超过普通人,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像水的发源、流向,庄稼生长、收藏这样的事,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
B.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告诉鲁君,如果救助了鲁国,他自己的国家就会受到齐国攻击,所以自己很难办到,于是鲁君就把真的岑鼎送去了齐国。 |
C.越王授受到自己儿子攻击后,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弟弟豫的意见把四个儿子都杀掉,从而避开危难,实际上是他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
D.本文举例丰富,运用巧妙,有简例和详例,有正例和反例,并将例子与议论结合,阐明了“知故”“审己”的核心思想。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2)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
(3)贤固若是其苦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养后母孝谨。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毁:毁坏
B.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倍:通“背”,违背
C.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谢:道歉
D.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拟: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招贤良文学之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以不能罢归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C.弘乃病免归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孙弘“城府颇深,善用心机”的一组是
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
②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③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
④后母死,服丧三年
⑤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⑥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皇帝派公孙弘前往视察,他了解了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要求皇帝废置边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
B.公孙弘生活节俭,盖布被,少食肉;每次在朝廷上商议事情,他总是开陈其端,让皇帝自己选择决定,自己从不当廷争论。
C.公孙弘曾与大臣们有约,但到了皇帝面,却背弃先前的约定而顺从皇帝,汲黯因此责备公孙多诈而无情实。
D.元朔年间,朝廷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公孙弘屡次进谏,希望停止做这些事情,武帝答应了他。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2)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3)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孙业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法,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为下面文段加上标点符号。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C.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依据的原则是兵法上说的,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上将军会失败,行军五十里只有一半人能与敌争利。
D 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最后,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翻译成现代汉语。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完成第8~10题。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日:“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日:“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恐祸及己,诡对日:“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竞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拜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郑城,恐弼为变,遣长孙平驰驿代之。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颍日:“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日:“公得之矣。”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七》)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骁勇便弓马便:熟悉
B.轨让其背己让:避让,让开
C.轨竞见诛见:看见
D.伐罪吊民吊:吊唁、悼念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①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
②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③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
④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⑤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
⑥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若弼的父亲被人加害,临刑前告诫他今后一定要慎言。后来在太子一事上他做到了慎言,新皇登基后才保住了性命。
B.贺若弼渡江讨伐陈朝。既是为了完成高祖交付给他的平定江南的重任,也是为了完成他父亲的临终遗愿。
C.隋高祖伐陈,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渡江前贺若弼酹酒而祝,激励士气,然后故设疑阵,趁敌不备,渡江破敌。
D.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在陈地秋毫不犯。后陈将鲁达等人向他发起进攻,他屡屡败退,最后督军死战,终于大获全胜。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
A. 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 )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人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5.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误的项有( )
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但是在处理问题上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所持的方法不同的缘故。
B.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译文:现在您责备我的,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事,招致下面的埋怨和诽谤。
C.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译文:盘庚迁都殷地,遭受人们的埋怨,并不特别是朝廷的士大夫埋怨他。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一律不做事,遵守祖宗的陈规旧法,不加更改,那我就不敢领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