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过程中常有危机相伴,面对危机。苏、美、中三国领导人根据国情制定合理的政策,最终迎来发展机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列宁政府实施的哪一政策?
材料二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幅产品过剩的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面积和缩减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帖。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2)根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材料三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
(3)歌谣赞扬的是我国政府在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此项政策的实行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三国解决危机的经验,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在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幅构思巧妙的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上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请你根据上联,按对仗的格律,试试补出这副对子的下联来。
情景再现:
比较一下,汉初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与汉元帝实行的“和亲”政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早已有病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军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舰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败。”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此材料记载的是一件什么历史大事?发生在哪一年?有什么军事意义?此事的发生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请简要分析此事发生的背景,并分析曹操失利的原因。
(3)隆冬时节,何来东南风?你用有关的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凯撒穿着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此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朝代?
(2)当时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运到欧洲的?你能把这条通道运转路线说出来吗?
(3)当时中国称欧洲的罗马为什么?欧洲的罗马把中国称为什么?
请你答出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语典故。(至少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