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材料四: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选自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要得益于1921年苏俄哪位领导人实行的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开始向工业化迈进?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请问,这两次失误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
(5)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0年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为22.5亿亩,其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2.2亿亩, 约占总面积的10%,但产量却占了总产量的20%,被称为“东方魔稻”。如果将常规稻全部换种杂交稻,全世界水稻总产量可翻一番,能多养活10亿人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袁隆平培育出新型杂交水稻的时间?水稻名称是什么?
(2)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什么?
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中国应对这一形势决定于1986年实施赶超世界科技的发展规划。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应对世界发展的计划叫什么?这一项
计划是由谁批示的?
(4)这一计划包含哪些领域?(请写出其中的任意3项)
材料三物理学家赵忠尧,用在国外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购买了一批科研器材,为中国原子能研究组装了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决定以探亲的名义回国,却被无理拘禁,失去人身自由长达5年之久
第一个在英国剑桥获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物理学家彭恒武,被问到为什么要回来时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
(5)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一下“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2分)
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 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传》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
材料二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2)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二反映的是哪次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打破了会议僵局, 推动会议圆满成功?这次会议形成了一种什么精神?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 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70年代,我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什么? 请再举出发生在20个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两件大事?
(5) 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你认为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 图一、图二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对外开放特点,请说出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三反映是哪一历史事件?图一、图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有什么相同作用?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封建社会就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勤劳的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作生息,共同谱写了一篇篇不朽的光辉篇章。
第一篇【繁荣与开放】
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1)请回答: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在历史上称作什么?(1分)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2)请答出诗中描述的是哪位皇帝时期出现的唐朝盛世局面?(1分)
第二篇【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材料一: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3)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
材料三:元朝有人写诗,反映蒙汉人民的融洽关系:“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4)请回答: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有什么表现?请试举一例(1分)
第三 篇【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危机】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下图片和材料,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5)材料一中的事件体现我国人民什么精神?(1分)
(6)对内清朝为了加强对边疆管辖,在新疆和西藏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2分 )
(7)“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讨论“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1分 )
时空穿梭机。 重拾民族统一之梦 (5分)
(1)你来到隋朝看到很多读书人到京城参加考试,希望能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原来, 制早在隋朝就已经确立。 |
(2)你到了大都,了解了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便于管理,在地方实行了 制度。 |
(3)你来到 朝的都城南京,听说丞相胡惟庸被太祖皇帝诛杀,丞相的政务分给了六部来管,从此就没有丞相了。 |
(4)1684年,作为康熙皇帝的钦差大臣,你来到____省的总督衙门宣读了设置台湾府的诏书。这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
(5)你在京城听说,雍正皇帝设立了__,专门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后来这个机构成为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