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材料四: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选自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要得益于1921年苏俄哪位领导人实行的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开始向工业化迈进?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请问,这两次失误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
(5)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仁人志士们为实现强国之梦不断汲取先进思想,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材料一: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史学界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再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一著作的作者是谁?他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哪一派别实践了这一主张?
(2)图二是谁的译著?
(3)在图三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
(4)在以图四为主要阵地的思想解放运动期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请写出它的名称?
(5)材料一的四幅图反映出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梁启超的分期 |
史学界的观点 |
相关重大的历史事件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一期 |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
洋务运动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二期 |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三期 |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的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官方的新华网17日(2013年4月)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的远海训练编队17日上午在冲绳县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网注)附近海域巡航。……有中国媒体指出,4月17日是日清战争后签订某个条约的日子。中方认为,1895年签订的这一条约使尖阁诸岛被让与日本。
——新浪军事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一场战争?为什么说它是“一块界碑”?
(2)材料二中所说的“日清战争”是指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1895年签订的条约”是指我国近代史上的哪个不平等条约?
(3)材料三反映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状况?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穹顶之下,你我守护。
材料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世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二科技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以英国为例,到1825年英国的生铁已超过了俄、美、德、法四国的总和,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三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指出图一英国煤产量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二中石油产量大幅提升现象的出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哪些发明有关?图三中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让你对新能源利用有何看法?
(2)请问上海世博会是在哪一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说明了各国在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关注如何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哪些问题?(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4)央视原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你会为穹顶下的蓝天做出怎样的努力?
两次大战 警钟长鸣
20世纪上半期,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在一起。世界大战的惨烈、核武器的威胁和接连不断的局部冲突,使人们在血与火的教训中探索着和平之路。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20世纪上半期的“战争和革命”分别指什么?
(2)德国首先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它的目的达到了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在2015总理记者见面会中,李克强总理为什么说“2015年对中日关系既是检验,也是机遇?”
强国之鉴
材料一:“大约在150年前,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六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今天,这个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出现,虽然只有近240年的历史,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的“岛国”指的是哪个国家?“弃旧图新”的结果使它逐步转变为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
(2)材料二中的“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通过哪次资产阶级革命为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 20世纪30年代该国为应对经济大危机实行新政,新政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