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亚欧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地理事项,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 B.①③② |
| C.②①③ | D.③②① |
关于图中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山区针叶林的破坏,会导致P地流水侵蚀严重 |
| B.夏季河流搬运能力弱,会导致Q地面积减小 |
| C.图中断层可能是受挤压力作用形成的 |
| D.若M为石灰岩,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形成花岗岩 |
一般来说,用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越大,代表单位人口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越大。读我国各省区(除港澳台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和生态足迹增长率图,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图中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省区整体人均GDP低于西部省区 |
| B.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 |
| C.新疆处在最不利的发展状态中 |
| D.全国平均水平生态足迹的变动是负向 |
下列关于山西的生态足迹增长率变化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山西生态足迹上升主要分布在能源地 |
| B.山西生态足迹上升主要是植树造林,生态改善 |
| C.山西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开矿,植被破坏 |
| D.山西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产业调整以及节能减排 |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住的农村用地。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下图为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其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全村、村中心及村周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到M点时,村中心住人宅基地面积减少趋势开始逆转 |
| B.到N点时,村中心和村周边住人宅基地的变化趋势相同 |
| C.到P点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
| D.到R点时,全村宅基地的废弃和闲置最为严重 |
P—T时间段内,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 B.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
|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 | D.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国际上常用工业化结构性指标衡量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结构性指标的构成是:
①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以下;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③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下图为某年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结合图文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b、c分别表示工业化指标中的①、③、② |
| B.a指标我国略高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 |
| C.b指标我国远高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二、三产业比重高 |
| D.c指标我国远低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农村人口数量大 |
针对以上我国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并不断向西、向北扩展,这些乡镇企业总体上与下图中哪一类较为一致

| A.a | B.b | C.c | D.d |
下图为局部地区经纬网图。图中A点位于南纬70°,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此刻,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是
| A.10点 | B.8点 | C.17点 | D.15点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日,大约在6月中旬 |
| B.该日,C地从西北方向日落 |
| C.该季节,珠江口易发生咸潮 |
| D.该季节,塔斯马尼亚岛白昼比马达加斯加岛长 |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勘探队员观察到,甲处有一自北向南流的河流,西岸冲刷严重;某日国际标准时10时40分,该地钻孔处旗杆的影子缩为一个点。完成下列各题。
该地
| A.位于南半球、非洲 | B.位于北半球、非洲 |
| C.一年中必有两次太阳直射 | D.盛行风为东南风 |
有关该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四个钻孔都可能钻到地下溶洞 |
| B.乙处岩石可能为岩浆岩 |
| C.甲处河流可能有地下水补给 |
| D.铁矿矿体形成时间比断层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