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 |
| B.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 |
| C.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 |
| D.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有效 |
春秋后期,孔子编订《诗经》,诗歌来源不包括
①齐国的诗歌②韩国的诗歌③宋国的诗歌 ④赵国的诗歌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墨法 | B.墨儒法道 | C.法儒道墨 | D.道法墨儒 |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 B.制天命而用之 |
|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商君(商鞅)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变法()
| A.适应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B.受到新兴地主大商人支持拥护 |
| C.适应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 D.适应了称霸斗争的需要 |
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中的根本措施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 B.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
| C.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 D.燔诗书以明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