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
| 年代 |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
|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所出无余” |
|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
|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
|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
魏源曾描述某国政治制度“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材料中的“大酋”
| A.选民直选产生,职位不能世袭 |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
| C.拥有绝对权力,有权解散议会 | D.代表国家形象,没有实际权力 |
德尼茨·加亚尔《欧洲史》:“在‘社会战争’中,同盟者为要求成为罗马公民与罗马开战……如果罗马帝国不改变这种政策,20世纪的欧洲大概不会感到,罗马曾为形成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欧洲文明作出过贡献。”“这种政策”受益对象的改变是由
| A.贵族到平民 | B.平民到公民 |
| C.平民到自由民 | D.公民到自由民 |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制度 | B.郡县制度 | C.官僚制度 | D.朝议制度 |
“经济学家把现代化定义为人类逐步提高其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并利用它来提高人均产出的一个过程。社会学家指出,现代化的其他特征包括:唤醒和激发大众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兴趣,认为人类生活是可以理解的而不是受制于超自然的力量,以及直至目前才树立起的对科学和技术的信赖。”材料认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现代化的认识
| A.是相同的 | B.是矛盾的 |
| C.是毫无关联的 | D.是互为补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