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瞭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反映出( )
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 |
B.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 |
C.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 |
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 |
“封建主义现实性地适应了现存的环境:……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在中世纪早期封建主义非常流行,而在中世纪末则变得强大而统一。……封建主义有助于西欧精通军事,这最终使它有能力向世界拓展殖民地和文明。这就鼓励了政府的契约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是被统治者自由协议的结果,而且它包含着这样的原则,即所有的政府都有限度。”作者意在说明()
A.专制王权有益资本主义发展 |
B.封建主义力民主思想提供来源 |
C.封建主义孕育近代西方文明 |
D.民族国家的兴起推动社会转型 |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它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材料表明()
A.罗马法是盂德斯鸠分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
B.法律对权力的约束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 |
C.罗马法为近代民主政体建立提供了借鉴 |
D.民主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罗马的兴盛与发展 |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
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
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
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并与之进行了两次会谈。日方认为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日中会晤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材料中“最大的收获”主要是指()
A.战后中日两国开始官方接触 |
B.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
C.日本掌握了对中外交的主动权 |
D.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 |
毛泽东认为“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而在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毛泽东认为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这是因为()
A.国民政府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抵抗 |
B.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不断发展 |
C.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处在防御阶段 |
D.当时的抗战还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