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普遍出现工资上扬的情势,不少重商主义者在寻求解决之道时认为,“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器械是减少劳动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尽管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更有人指出,“降低了穷人的工资,结果是减少了产品的价值。这将永远是贸易的真理,因为你付出的工资越少,工作干得就越糟”。这些观点最有可能直接影响( )
A.英国获得世界商业霸权 |
B.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
C.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 |
D.英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
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
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②④ |
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表明美国政府( )
A.坚持“一中一台”立场 |
B.确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C.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 |
D.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
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收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
B.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