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年,罗马市政官谢恭都斯为家中奴隶所杀。元老院将死者家中400名奴隶全部处死,这引起罗马城居民的骚动。元老院的这一判决( )
| A.带有习惯法的色彩 | B.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
| C.表明成文法亟待制定 | D.激化了与被征服民族的矛盾 |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史实应该是
| A.西安事变 | B.重庆谈判 |
| C.政协会议召开 | D.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
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下列出现的场景,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
| 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纲领 |
| 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 |
| 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
|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
鲁迅先生说:“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指的是
| A.武昌起义 | B.广州起义 |
| C.北伐战争 | D.南昌起义 |
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
|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
|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
|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五四运动中,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幅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这幅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 | B.五四运动的地域范围扩大 |
| C.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 D.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