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     正如艾赛亚·柏林所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恩《科学中的革命》
材料三     科技、工业和政治领域内发生的这三大革命使欧洲获得了影响和支配世界的势不可挡的力量。……西方确立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的优势,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作用。
(2)材料二中所说的“牛顿的原理”指的什么?说明牛顿的成就对启蒙运动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是如何确立其优势地位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经典力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回答: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何?
(3)明清之际儒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任意列举明清之际的两位进步思想家,并说出他们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两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二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就如何“做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彼特拉克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4)指出材料三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

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政权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外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他的独裁统治和对外侵略的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养活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2:(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3: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4: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回答:(1)根据材料1归纳罗斯福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结合材料2分析新政的特点和实质
(2)材料3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3)材料1与材料4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相似性?
(4)通过以上材料,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

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它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摘自《孟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创作《理想国》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一、二,指出柏拉图与孟子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在未来社会的设计方面,柏拉图和孟子的主要着眼点有何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