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背景是瓜分狂潮和美西战争 |
| B.目的是把中国变为殖民地 |
| C.实质是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
| D.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 |
苏轼在《论养士》中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主要说明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世卿世禄制逐渐衰微 | B.门第族望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
| C.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 | D.选拔人才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这种变化体现了
| 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 | B.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 |
| 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 | D.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 |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论断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含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②反映了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③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④直陈“天下为主,君为客”
|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 A.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
| C.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
晚清民间教科书关于近代政治知识的介绍日见增多。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陆费逵的《修身讲义》中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由一机关行之者,曰专制政体;三权各有独立之机关者,曰立宪政体”。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民主思想推动教育内容的更新 | B.清朝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变 |
| C.三权分立学说率先影响了教育 | D.教育引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