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可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有另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议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悠长的启示。
⑴给上面的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⑵给加点字注音。
恩赐( );狼吞虎咽( );忍饥挨( )饿;撒( )手
⑶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具体写“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的句子。
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给人什么样的生命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8分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的。羊群一会儿(),一会儿(),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绣上了()。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
⑴按原文填空: 5分
⑵这两句话作者都运用()的修辞手法,我认为这样写使我感到 3分
课内积累。(2+2+4分)
(1)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
,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
(2)在《草原》一文中,有一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也是老舍先生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这句话是:。
(3)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它就在哪儿很快地(),长出粗壮的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它()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街头艺术家
在巴黎香榭丽大道第一眼看见这个装扮成卓别林式的街头艺术家时,我还以为他是个“机器人”呢!
那时,他正定定站在一个长圆形的石墩上,涂成泥巴色的五官,一动也不动。黑礼帽、白手套、宽黑裤、大皮鞋,还有唇上一瞥小黑胡,远远看去,真像个橡皮娃娃。
蓦地,音乐响了起来,一个强烈的节奏跟着一个分明的动作,泥娃娃的眼睛转动了,慢慢的,嘴唇咧开,脖子缓缓向右转,笑了。他是个真人!这还用得着说吗?录音机边上那个“讨赏”的小盒子证明了一切。行人好奇地拢了过去,很快地,“机器人”抢走了那个街头画家的生意。
(1)“香榭丽”的“榭”你认识吗?如果认识,告诉大家“榭”读();如果不认识,可以通过()的方法认识。
(2)“好奇地拢了过去”就是说他们怎么做?
(3)用横线画出具体说明街头艺术家外貌像“机器人”和“橡皮娃娃”的语句。
(4)街头艺术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能找到的,()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
(2)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3)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缺乏()清晰()提高()
(4)细读短文,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和(),其中()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6)请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
(7)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上。
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选段,回答问题。
爸爸和它讲好价钱了。人在xiè méi(),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哩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来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总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幼稚的心灵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不喝以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jì mò()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划上“——”
磨(mó mò)嚼(jué jiáo)系(jì xì)沾(nián zhān)
(2)在括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3)用“﹏”画出描写骆驼外貌和咀嚼时样子的句子
用“—”画出说明骆驼能沉得住气的句子。
(4)就骆驼脖子底下系铃铛这个问题,“我”和大人的想法是不同的: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说:“你的想法更美些。”的理由是